現世代,即使你不買、不借、不閱讀任何書籍,你也不會不瀏覽「面書」。facebook的普及可謂網絡上一股不可逆轉的潮流,全球擁有六億賬戶,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也有370萬。樹大好遮蔭,80後青年利用這棵facebook搖錢樹,靠網民睇廣告換現金券,也搖出一盤生意來。
記者:符樂
攝影:伍慶泉、陳盛臣
Model:Lilam@Zmodel
睇一則廣告袋$5
廣告對觀眾來說,往往是廁所位,可免則免。上無記網站myTV睇劇,必先睇廣告一分鐘,焗睇無得飛;瀏覽Yahoo!,大大條橫額廣告彈出,網民十居其九立即按下右上角之「交叉」符號。但廣告是媒體的主要收入來源,任憑觀眾多不願意,它還是無孔不入。80後青年Garlos,一反傳統,令網民不但不拒絕廣告,而且頻頻大嗌:「我要睇廣告!」全因他捕捉了港人愛着數的心理,結合facebook的強大人際網絡,睇廣告、分享、宣傳、儲分換禮券。
去年9月,Garlos成立「JAG」,這是一間以facebook作推廣平台的廣告公司,員工就只有Garlos一人。網民先在facebook登記成為JAG會員,其後將不定時收到「收看廣告邀請」,他們亦可透過facebook的JAGapps查看。每次收看及分享廣告後,會員便可得到50分,當儲夠200分便可換取價值20元的現金券,而儲夠250分便可換取25元,餘此類推;換言之,收看一則廣告約可換來5元的現金券。還以為JAG的現金券,只限於與他們合作的商戶,殊不知他們為了吸引更多網民加入,竟真金白銀購買各式各樣的現金券,從百貨公司、快餐店、電影到服裝也有,店舖多達30多個,當中最受歡迎的包括McDonald's、Starbucks及乳酪專門店CRUMBS。短短半年,JAG已有超過5萬名支持者,扣除成本,平均月入6萬。
廣告傳播以一對百
也許十元八塊的現金券,未必令你瘋狂,但小恩小惠對大眾而言,還是聊勝於無。在facebook上分享,已成為不少網民的習慣,他們為食物拍照、上載旅行相片、轉載奇聞趣事,甚至人在何方也要「打卡」。Garlos說:「這種『刊登』與『分享』,是網民生活的一部份,要他們多看一兩個廣告,並不吃力,加上有現金券的誘因令會員數量激增。熱忱的會員,甚至要求日日看廣告,我們只好讓他們明白,不同的產品針對不同的目標客戶,而不是每日有廣告看。」
其實靠看廣告換着數的模式,一直都存在,例如90年代打電話聽廣告、近年的收取廣告電話短訊等。他說:「十年前,網絡媒體還沒盛行,欲向朋友推介某產品時,必須致電或面談,效果是一傳十;即便能夠十傳百,亦要花上好一段時間。如今利用facebook,只需要一個簡單的post,便可讓數百個朋友知道;一個人的聲音可以變得很大,成為佷強的號召力,甚至造成網絡熱話。」據JAG的統計,港人的facebook賬戶內,每人約有200至300個朋友,以往是一對十,如今是一對百,着重這種人傳人的傳播力,正是JAG與其他「看廣告」媒體的最大分別。
先花15萬寫apps
Garlos原任職Neutrogena的市場營銷品牌經理,他表示約在年半前,Neutrogena利用facebook作宣傳,並發現客戶的一句話猶勝廣告商一百句。其後他便積極構想,如何利用這個免費而有效的平台,讓產品或資訊推得更遠。他說:「網絡漸漸成為各品牌的宣傳途徑,但其廣告費高昂,例如Yahoo!的廣告橫額,每條要$5以上;即使facebook本身,每次點擊也要$4-$5;相比之下,JAG的每條post只需$1-$2。更重要的是,我們的會員是真正的facebook用戶,而非『網絡打手』,廣告商可針對性地向目標客戶傳播廣告,例如向女士推銷內衣、向母親推銷嬰幼兒產品等。」
雖然facebook是免費平台,但JAG也不是零成本。要篩選觀眾群、統計積分、換現金券、確保每個手機號碼只登記成為會員一次等,這些都有賴JAG於facebook的app幫忙。「這個app我們花了15萬,情況類似facebook上的小遊戲,當遊戲勝出便會自動post消息。我們是看廣告後post廣告訊息。」為了增加客源,JAG除了分享廣告,還會協助客戶打理網頁、舉辦隱形眼鏡試戴、申請信用卡儲積分等。他認為,「80後」只是一個名詞,靠創意、積極研究、放膽實行,他們也有可取之處。
JAG: http://www.facebook.com/jaghk?ref=ts
查詢:mailto:[email protected]
先儲人氣再賺錢
說起facebook的生錢之道,不能不提去年開始盛行的團購網。香港首個團購網「激安zone」的創辦人王鍵基,同為80後,他認為創意是年輕人的強項,他更曾與JAG一起合作,這邊團購那邊儲分,實行互助互賺。現時,激安zone每月交易額達100萬,盈利逾10萬,一切一切都是由facebook開始。
去年1月王鍵基開始籌備facebookfanpage,他們先在facebook舉行商戶優惠活動,網民只需表示參與該活動,並按「like」成為激安zone會員,留言後便會收到電郵優惠券。例如去年2月的「1元購買土耳其軟糖」,便有528人參與。之後他們開始引入團購概念,當中則不涉及金錢,例如去年3月的爆穀現金券優惠,表明只要有超過300人表示出席該活動,參加者便可獲得優惠,該次活動最終吸引了319人參與。商戶得到曝光率,而激安zone得到會員,會員得到優惠,是三贏局面。依靠facebook的普及性,四個月後,「like」他們的已達1萬人,這時王鍵基才正式推出團購網。「我們開始的時候已有1萬會員,無論對商戶還是消費者,能夠增加他們的信心。」激安zone成立接近一年,會員人數升級10倍,現時已超過10萬。
激安zone: http://www.gigonzone.com
查詢:35635788
先行團購被收購
提及團購,又怎少得Groupon香港分區CEO,即uBuyiBuy創辦人楊聖武。成立九個月,會員人數26萬,並創下三天內賣7萬漢堡包的神話,最後被美國Groupon收購。楊聖武說:「我們的宣傳資源全投放在網絡,而facebook佔了三分之一。它有別一般媒體,是針對性的。facebook有很多功能,很多組合,可以配合不同選擇,向適當的網民播放相關的廣告,才能將資源發揮得最好。」公司成立初期,他們已有專責facebook的職員,全天候追蹤facebook動向,最新會員人數絕對是瞭如指掌。
Groupon: http://www.groupon.hk
查詢:23422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