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核危機未除,中東局勢政冶風險日增,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看來難降,人類面臨通脹壓力勢增。在民以食為天的大前提下,全球領袖看來不能掉以輕心,不要讓民怨升級,否則勢令社會不穩。
中國在應對食品通脹上,過去一周續以行政手段處理,要求保證種子、化肥、農藥、柴油、電力等充足供應和價格穩定,小民從未懷疑中央對保障糧食供應穩定的誠意,只是一宗又一宗的食品問題,教人怎放心,亦怪不得內地人每日來港搶購食品。最令小民啼笑皆非是,內地人買的東西,不少是「中國製造」,但內地人還要在港購買。
內地人信不過「中國製造」,根源不是甚麼秘密,連副總理王岐山在兩會時,談到食品安全問題也連稱「很不好意思。」也許連領導應對食品安全亦只能感慚愧,怪不得央視曝光雙匯「瘦肉精」事件後,中央雖表態會嚴查,但雙匯掌門人萬隆在回應「瘦肉精」時說:「我們不會成為下一個三鹿!」
食品出事不能說別人所為
萬隆認為,「瘦肉精」事件與「三聚氰胺」事件,有着本質的區別。首先,「瘦肉精」事件是上游產業鏈中養殖環節出現的問題,濟源雙匯的豬源是在流通環節因為把關不嚴流入的,「瘦肉精」是別人所為。
其次,抽檢標準有漏洞。濟源雙匯已按有關標準履行了抽檢程式,在目前的養殖業大環境下,屠宰業執行抽檢而不是100%全檢,就存在着風險和隱患,標準有問題。
在網上細閱萬隆就「瘦肉精」事件解畫,儘管萬隆有交代往後會加強管理,不過,小民對於「瘦肉精」是別人所為這句話倍感不安,萬隆呀萬隆,作為食品生產商,一開始就是嚴控品質,不是出了事便說是別人所為,好不負責任!
「十二.五」期間,民企老闆在經濟環節擔當角色日重,中國需要有承擔的民企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