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一季即將過去,若要形容全球政治及經濟局勢,用日本已故名導演黑澤明的《亂》來形容最為貼切。中東北非推翻政府浪潮繼續,令油價居高不下;日本東北部大地震引發的核輻射危機未解決,美國聯儲局QE2在甚麼時候結束等均未有定論。「今後全球經濟形勢何去何從?」成為每個投資者心目中的頭號問題。
美銀美林公佈月度基金經理調查,反映基金經理們對宏觀經濟的樂觀情緒下跌,並認為在未來12個月內最可能發生的經濟事件就是出現滯脹(stagflation)。
相信讀者對「滯脹」一詞不會感到陌生,就是通脹節節攀升,但經濟增長停滯不前、失業率又高企的經濟環境。由於美國聯儲局不斷向市場泵水,商品價格由去年夏天開始就不斷飛升,但日本受天災影響全球供應鏈,中東局勢未平谷起油價,將會令滯脹問題更迫在眉睫。
災後引發通脹勢影響復蘇
現代人的生活無法離開電子產品,無論是汽車抑或電話,電子零件均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份,而日本是先進電子零件的出口大國,災後令日本廠房停產,零件供應緊張繼而推高電子產品價格,影響將延至今年夏天。
研究機構RDQEconomics指出,05年美國受到颶風卡特里娜吹襲時,亦出現過類似通脹情形。新奧爾良是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受災後令港口運作停頓,ISM支付指數(乃屬於ISM製造業指數的分項,反映企業的通脹預期)由8月時的62.5點,到10月時先至84點。但今年2月ISM支付指數已經達82點,若因日本的影響令通脹預期攀升,將蠶食企業邊際利潤,通脹成本或轉嫁至消費者,影響全球復蘇。
美國經濟對上一次經歷滯脹是於上世紀70年代時,源於經濟政策的改變。前美國總統尼克遜於1971年宣佈放棄金本位措施,73年及79年又經歷了兩次石油危機,令該國墮入通脹不斷飛升,但經濟卻無力增長的惡性循環中。曾在總統列根時代擔任白宮政策發展官員的費拉拉,提出了美國現時面對的嚴峻局面,市場人士普遍預料,聯儲局在今年6月QE2到期時,將宣佈結束量寬政策。
問題是儲局一直是國債市場的大買家,一旦宣佈不再買債,由市場承接儲局的買家角色必令國債孳息向上,間接令企業借貸成本增加,費拉拉斷言美國在下年中,將再次進入衰退期。
消費價格趨升,消費意欲卻下降拖累經濟表現,美國似乎無論如何,都難以逃離滯脹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