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政府因為議會不肯通過緊縮開支的預算案而倒台,令金融市場再次憂慮歐元區債務危機惡化,令外滙市場特別是歐元滙價再起波動。
英國的情況更糟。保守黨、自民黨聯合政府剛公佈的第二份預算案仍然以削減開支、削減赤字為目標,繼續向公共服務、公共機構開刀。除了進一步削減津貼與福利外,不少公共機構、政府僱員更要面對裁員減薪的命運。對工會及民眾來說,大削開支只為了填拯救銀行的「氹」,是赤裸裸的「肥上瘦下」手法,他們在剛過去的周末發起幾十萬人遊行示威,把倫敦街頭及商業區弄的人仰馬翻,一片混亂。假若經濟再無改善,削開支的痛楚將越來越難當,抗議的聲勢及浪潮肯定不斷壯大,令聯合政府疲於奔命。
跟這些國家及地區相比,特區政府的財政情況簡直是羨煞旁人。去年財政盈餘七、八百億,累積財政儲備六千億,滾存的外滙儲備數千億。這樣的財政實力的確讓政府有條件、有基礎動手解決一些長期及深層的社會矛盾,不同政黨、團體對預算案提出各種各樣的要求也是自然不過的事。問題是特區政府財政再充裕也不可能同時間滿足所有要求,更不可能罔顧將來的負擔能力而倉卒定出影響幾代人的大政策。
首先,香港的公共財政收入並不穩定,好景的時候盈餘百億,逆境的時候赤字不斷。今年的七、八百億元的盈餘是投資市場空前興旺,樓市屢創新高,經濟強勁增長加起來的產物,但這樣的「美好時光」不是長久的,也不可能長久。樓價地價已升至極高水平,往下來下跌的機會比上升大,地價收入將難以維持高水平。換言之,超高收入及盈餘只是歷史的偶然,政府開支特別是經常性開支根本不能以此為基礎,不然肯定「使大咗」令盈餘變成赤字,最後極可能要像英國政府那樣痛下殺手,大減福利及津貼,令社會及民眾蒙受更大傷害。
事實上香港幾年前曾出現結構性財赤,公共服務收縮,公務員減薪及停止招聘,還要一再推出「瘦雞餐」鼓勵員工提早退休及離職才勉強成功止血。當時的痛楚及震盪對社會傷害更大,大家實在應該盡力避免重蹈覆轍。
正由於政府不可能一下子解決所有期望,不可能同時回應多個重大的需求,各政黨及社會各方面有需要仔細及深入的討論政策的優次緩急,凝聚共識,按部就班的處理不同的矛盾。
應該看到,香港是個非常多元化社會,利益紛紜,取向各異。全民退休保障固然有不少政黨認為必須先行;改善醫療融資,提升對病人支援同樣被一些團體視為重中之重的問題。此外如小班教學,十五年免費教育,長者安老服務,回購隧道鐵路以控制票價收費等支持的團體及政黨也不少。
要一一解決這些問題涉及天文數字的開支,涉及長期的財政承擔,涉及龐大的官僚體系,更必須得到不同階層、不同年齡層的市民支持。
特區政府在財政充裕的情況下固然有責任推動社會解決這些問題,各政黨及團體同樣有責任協助市民分析及討論問題的輕重及解決問題的代價,讓市民明白為何要花一千幾百億在退休保障上,讓市民知道如何選擇及判斷。只有這樣,良好的願望才不會變成尾大不掉的負擔!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