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尖:達西告別伊麗莎白 - 毛尖

毛尖:達西告別伊麗莎白 - 毛尖

1995年的《傲慢與偏見》。1995年的科林費斯(ColinFirth)和詹妮弗.厄爾(JenniferEhle)。
十六年過去,大學時候住我上鋪的姑娘從英國打電話過來,語氣哽咽。我一驚,當年她祖母過世的時候,她這樣說不出話。可是,等了一分鐘,原來是科林費斯得了奧斯卡獎。
奧斯卡!我很生氣,為奧斯卡,你都四十了!她緩過來,說,不是因為奧斯卡,是因為科林費斯和詹妮弗.厄爾。

好吧。科林費斯。以前她的花癡夢就是:英國,倫敦郊區,散步的時候,迎面走來達西。可惜,倫敦十年,半個達西沒遇到不說,連壞蛋韋翰都沒碰到一個。歲月流逝,現在她明白,《傲慢與偏見》中,夏綠蒂嫁給科林費斯,是真人生。
既然參透浪漫,怎麼還為科林費斯動感情?我問她。一聲嘆息,她叫我去看《國王的演說》。
年輕的時候,聽到愛德華八世的故事,不愛江山愛美人,真是覺得酷斃,《國王的演說》的第一道工序,卻是顛覆這個神話。愛德華八世是一個負不起國王責任的花花公子,辛普森夫人是一個長相古怪的美國女人,尤其最後,廣播裏傳來喬治六世幾乎完美的聖誕演說,所有的英國人都被深深感動,但是溫莎公爵夫婦的銀幕表達,幾乎就是狗男女,且幾乎是有點戰敗納粹嘴臉的狗男女。因此,雖然電影的主體是關於自卑的喬治六世如何克服嚴重的口吃的故事,我還是認為,這個電影引起世界範圍的熱愛,包括一夜拿走四個小金人,恰是因為,我們這個時代,不再需要溫莎公爵的故事。
相反,責任,國王的責任;承擔,就算承擔不了也要承擔,使這部影片脫離了勵志劇的庸俗框架,成為一部具有歷史隱喻的真正大片。星空黯淡的年代,讓我們從頭呼喊,國王,你準備好了嗎?
十三年前,也是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泰坦尼克》進入大陸,加上中央領導的熱心舉薦,該片吸金無數之外,更把好萊塢愛情觀牢牢植入年輕人的世界觀,所以,作為初級階段的撥亂反正,《國王的演說》倒可以用包場的方式讓幹部同志們看看:瞧,承擔責任,才是新的時尚!這裏插一句,給幹部們看,千萬不能用香港的譯名,《皇上無話兒》,這樣的名字,實在太下流了,而且,也很不準確。
不過,就像我們永遠不能對電影完全放心一樣,我們得看到,雖然《國王的演說》明確地蔑視情欲,明確地反對江山美人,但是,喬治六世本人其實是被大大浪漫化了,再加上,科林費斯的表演!很可能,憑著奧斯卡的大喇叭,接下來會有一批國王一幫老幹部登上屏幕,這個時候,我們必須把眼睛瞪大,說到底,我們並不需要喬治六世被平反的故事,我們也不需要喬治六世的光榮事迹,對於普羅,一場「國王的演說」就已足夠。這個,其實也是這部影片成功的秘訣。
1995年的達西先生變成了國王,歷史上怯懦的領袖被科林費斯演繹得氣場十足。可是慢著,我上鋪的朋友為什麼哽咽,那個,那個出現在同一個鏡頭裏,口吃治療師的平民妻子是誰?詹妮弗.厄爾,當年讓達西神魂顛倒的伊麗莎白。
伊麗莎白老了,達西沒老,甚至,1995年那個醜態百出的科林費斯也洗掉了一身腐氣,這是《傲慢與偏見》的續集嗎?達西國王甚至都沒有正眼看一下平民伊麗莎白。所以,作為電影中的電影,《國王的演說》實在令人唏噓。
不過,最後,讓我們還用這部影片的中心思想來提升一下自己的小資情調吧:為了國家,達西告別伊麗莎白,這是必要的。對於達西,這是國王的責任,對於伊麗莎白,這是平民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