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核電廠輻射危機隨着三名「福島勇士」中輻射而惡化,前天灼傷兩名工人的地下積水,被驗出輻射濃度是反應堆內冷卻水的一萬倍,反映反應堆保護殼或核廢料池儲存的核燃料棒已損毀,不但對環境帶來更多輻射污染,還為拯救核災難增加難度。
前天被核輻射水灼傷的工人並非東京電力公司員工,而是承辦商關電工公司的兩名技術人員和一名關電工的員工,年齡介乎25至35歲。三人前天在福島第一核電廠3號反應堆的渦輪機房搶修電力時,雙腳浸在15厘米深的積水中。
承辦商高呼犧牲值得
三人都有配戴輻射警報器,設定測出20毫希(mSv)輻射量就會響鬧,當時警報器響了,但工作現場之前一天的輻射量很低,三人以為是誤鳴,暗忖「怎麼可能這麼快就響」,於是在高輻射環境中繼續工作約50分鐘,其中兩人沒有穿長靴,被積水浸過腳,懷疑皮膚受到β射線灼傷;另一人穿了長靴,沒有直接接觸積水,但仍暴露於過量輻射之中。
當局指,灼傷的兩人整體狀況良好,但雙腳皮膚幾星期內會紅腫、出水泡和甩皮,跟被熱力灼傷差不多,可能需要植皮。他們昨天從福島縣立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轉送到千葉市的放射線醫學總合研究所留院四天;第三人亦被送到該研究所接受治療。
東電事後測量發現,三人當時暴露在173至180毫希輻射中,水面輻射量更達400毫希,已超出早前為應付這次危機而上調到法定容許接觸的輻射量250毫希。關電工總務部副部長前田克哉卻說:「為了捍衞首都圈的電力供應,我們一些犧牲也是值得的!」
積水化驗分析更發現,水中輻射物質濃度高達每立方厘米390萬貝可(Bq),約為一般反應堆內冷卻水幾百貝可的1萬倍,而且還測出有碘131、銫137、銫134、鈈144、鈷60、鋇140等核裂變產生的輻射物質。這些物質通常封存在核燃料棒中,普通反應堆內的水幾乎不會含有。積水含有這些物質,可能是反應堆爐心熔化,而且保護殼或喉管有破損,損毀可能是3號反應堆上周一發生氫氣爆炸時造成,另一可能是核廢料池舊燃料棒外露熔化。
官員不排除升至第六級
香港浸會醫院核子醫學中心主任魏偉達表示,貝可是用作計算每秒有多少粒放射性物質,雖然不清楚390萬貝可是在多少份量的水中,但如果能灼傷人體皮膚,相信濃度相當高。他指出,被輻射水灼傷後一定要即時用水清洗傷口,否則放射物質有機會滲入體內,甚至損害器官功能。
日本核安全保安院副主任西山英彥指,3號反應堆損毀的可能性非常大,但數據顯示反應堆尚有一定封鎖功能,暗示損毀有限。保安院官員指,核電廠周邊地區輻射水平升高,不排除將事故升至第六級,即「重大事故」,代表輻射物質顯著釋放,可能需要全面實施應急計劃的防護措施。
反應堆改用淡水降溫
核安全保安院下令東電要改善輻射管理,防止再發生類似工傷事件。3號反應堆渦輪機房復電工作因而中斷,但「福島勇士」昨繼續檢查有問題1至4號反應堆設備的狀況,1號和3號開始改為注入淡水降溫,以免海水中鹽份腐蝕器材和鹽結晶堆積過厚影響搶修,2和4號亦希望今日起改用淡水降溫。
東電發言人表示,四個反應堆要修好冷卻系統,降溫至安全水平,可能需要多一個月時間。首相菅直人指核電廠情況嚴峻,並向受輻射污染影響而生計受損的農民和商戶致歉。
美聯社/法新社/中央社/共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