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專把好事辦成壞事的特區專業戶 - 李怡

蘋論:專把好事辦成壞事的特區專業戶 - 李怡

特區政府有錢了。俗語說,有錢好辦事。面對香港的貧富懸殊、樓價飆升、通脹壓力,手頭有錢的政府要做些受市民歡迎的事,本來輕而易舉,卻想不到向市民紓困派錢也派出一個大頭佛,弄至怨聲載道,政府也進退失據,不知如何收科。
注資強積金戶口受強烈反對,於是財爺從原來說連「微調」都不可,改為大調都可的派錢兼退稅。但倉促推出的派錢,根本連派給誰怎麼派都沒有想清楚,於是爭議連連。小焉者是已經移民海外的香港永久居民有沒有得派,大焉者的爭議是非永久居民有沒有得派。政府原定沒得派,引起為數眾多、將來擁有選票現在腳可遊行的新移民群起反對,在新移民的洶湧聲中,沒有原則的特區政府只求醫頭痛,宣稱改由關愛基金派錢給新移民。但由於政府設立關愛基金的本意,是為了幫助社會上有困難而福利政策未能照顧的「漏網之魚」,是一項政府出一半錢商界捐一半錢的慈善事業。用基金派錢,來填補政府施政或財政上的漏洞,不是照顧有困難的市民,而是派給所有新移民,包括以千萬元來投資辦移民的人士,這就顛覆了設立關愛基金的原意。怎麼辦?於是只有權宜之計而無施政方向的特區政府,就打算用家庭入息審查的辦法來解決不符基金原旨的問題,初步定下受惠人士的家庭入息須在中位數75%以下。
這樣左支右絀地派錢就派出大亂來啦。
首先,是造成社會分化。許多永久居民認為,派給已經移居海外的香港永久居民沒有問題,因為他們曾經對香港作過多年貢獻,他們移民後已享不到香港任何福利了,派錢給他們並不為過;至於新移民則對香港貢獻較少,而公屋、綜援、醫療等福利他們已享用很多,不應再向他們派錢。更有難聽的說法,稱新移民為「蝗蟲」。新移民憤怒了,他們認為不派錢給他們是對新移民歧視,派錢要入息審查也是歧視。他們質問:「為甚麼永久居民不用審查,我們這些新移民要審查?我們也有身份證,我們不是偷渡來的,為甚麼要這樣分化新移民?」他們當然是合法來港的,但他們的移民香港與港人移民外國不一樣,他們的單程證是內地公安批的,香港沒有批准誰可以移民本港的權力。
要爭取選票的政客則傾向對已移民海外的港人不派錢(他們沒有票),而對來港新移民的入息審查則從寬(他們住滿7年後有票),比如入息取接近中位數而不是中位數的75%。據聞當局為免歧視新移民之譏,會採用「先申報後抽查」的方法,即若申請人不在政府綜援等資助之列,便須申報入息及宣誓,政府會抽樣檢查。實際上,這種審查就是做做樣子,以便表面文章顯示沒有違背關愛基金的「扶貧」主旨。
專家學者及部分關愛基金委員則固執於不能用關愛基金這個慈善機構去幫政府「補鑊」。事實上,由關愛基金接手幫政府派錢,其「關愛」的性質已名存實亡矣。

派錢再次引起人們對關愛基金定位的爭議。去年特首宣布設關愛基金時,筆者已指出,基金之設,混淆了在社會福利保障和慈善事業方面,政府與民間的不同角色:政府保障是正常社會的經常開支,慈善事業則是特殊的救助。慈善事業出自愛心、關懷的自願捐輸,而關愛基金卻是透過政府政策予以實施,用納稅人繳納的公帑去支持基金的運作。納稅人交稅是被迫的,違反慈善的自願原則。成熟的西方國家,政府都不直接辦慈善事業,其原因是避免讓慈善捐款與政治利益掛鈎。誰料關愛基金剛成立,這次派錢政府就讓它與政治掛鈎了。
派錢,對香港市民來說,本是好事。但我們的特區政府似乎已習慣把好事辦成壞事了。免外傭稅,好事辦壞了;增加長者生果金,好事辦成壞事了;送慳電膽,好事辦壞了;交通津貼由個人資助變身成家庭綜援,好事也辦壞了。特區政府像是專把好事辦壞的專業戶也。
派錢是花大錢而辦成壞事的最佳典範。現在幾乎全港居民爭議,誰聲音大政府就派錢給誰,特區政府像用十個指頭按住十隻跳蚤,動彈不得又迷失方向。理財原則沒有了;關愛基金的原宗旨不顧了;有電視鏡頭為證,中策組首席和保安局長也可以睜眼說瞎話。這是甚麼鬼政府?香港人縱使不想回顧過去,但也不免會想:港英時代有過類似這次派錢這種亂局嗎?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