睇電影要3D,睇電視又要3D,連打機都要3D,在這個咩都以3D行頭的年代,連行商場shopping都要來湊個3D熱先至追得上潮流?這幾天便有藝術家在商場來個三日實地作畫,實行將平面變身3D的過程完整披露。
記者:關璇
攝影:黃子偉、周旭文
Model︰AliaCheung@PureModels
立體畫之誕生
今次中國3D畫第一人齊興華,是受到邀請來香港為MINICountryman新車發佈而度身設計12米×8米畫作《城市大爆炸》。為此,齊興華在北京工作室時已起好草稿,並特別將畫布顏料等空運來港,然後連續三日每日八個鐘在商場內上色作畫,實行將整個3D畫誕生過程公開展示。
3D立體畫一般會用上粉筆、建築塗料等作畫,而齊興華就特別用上一種顏料丙烯來畫,特點是防水而且不易刮花。3D立體畫一般會畫在地面或牆面,又或合二為一都有。記者問到齊老師地面牆面有何不同,「二者除了介面的方向不同外,透視變化亦會不一樣。其中又以牆地結合的作品最為複雜,你要先設計好牆面的草圖,精密地算好二者中間接合的部份,就如《戰馬歸來》,我用了三星期去畫,時間相對地比較長。」
自創3D公式
談到自己由畫慣傳統壁畫毅然轉往研究3D畫的原因,齊興華覺得用上多少時間亦是值得的。「以前國內沒有3D畫,我喜歡3D畫是因為觀眾與那幅作品可以有互動,算是顛覆了傳統繪畫,而且重新創造與定義了人與畫的關係,令到繪畫在藝術史上可以繼續向前邁進。但3D畫比傳統壁畫的難度相對就大好多,普通一幅畫只要讓觀者直接觀賞就好,創作3D畫卻先要畫好設計圖、再按比例把圖放大,好多時候也會有點lost,不知道自己到底在畫甚麼。所以作畫期間我會叫助手用相機將畫影低,看完相後再對畫作出微調。」齊興華作畫有三套自創公式,設定了作品的闊度為大中小三個size,分別為6m、10m以及15-20m,而長度一般都沒有限制。
齊興華以3D畫創出個人的名氣,國內會否因此多了人去嘗試3D畫?「其實不多人從事這種畫,因為最起碼是你需要有一個很大的畫室,我在北京的畫室足足有300平方米。」即是3,200多平方呎大,在香港應該是豪宅的面積了。「05年我創作畢業作品《漩渦》,也是我的第一幅3D畫,當時有很多傳統畫家都非常反對,感覺3D畫不夠高級,且與傳統太大差距,只是一些小把戲。但我堅持以自己喜歡的感覺出發,由開始畫到成功畫出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最後這幅作品更在頤和園、圓明園展出。」所以說,有時候堅持自己的方向才是成功之道。
畫畫好比炒菜
「有時創作的過程很辛苦,要經歷無數次的改稿與重畫,最困難的部份是構思作品的主題與內容,相對地,塗顏料上色就比較容易。」齊興華又把畫畫比喻為餐廳的廚房,一道菜好不好吃的關鍵是大廚炒菜的功力,當中較易做的買菜、洗菜、切菜等步驟則可由助手幫忙,「我有二十多個助手,畫作上色有時都由他們幫手。我的興趣較廣泛,對世界甚麼都感興趣,因此每次作畫都沒有一定的主題,大多是臨時『腦震盪』而來的。」以前對他的作品不認同的傳統畫家大抵現在會覺得齊興華還是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如果單是一味地專注畫花、畫人物,畫作賣不出去就沒法養活自己;現在我畫立體畫至少能夠支撐自己的生活,那麼才能去追尋最初的夢想。」09年辭去中央美術學院的教職,對齊興華來說是一個艱難的決定,現在有了知名度,不斷有不同品牌找他合作,現在每個月都會有新作,可謂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3D畫定錯視畫?
錯視畫、3D畫、立體畫,究竟邊一種名才是正解?齊興華話這種由西方傳入的畫作叫「3Dpainting」,中文直譯就是「3D繪畫」。其實這種超立體的繪畫,有說是起源於十六、十七世紀的意大利,而齊興華則指,較近代的是最先由美國人KurtWenner於1982年畫出的3D作品,之後陸續於歐美有不少3D傑作的誕生。英國藝術家JulianBeever、德國藝術家EdgarMueller以及ManfredStader近年亦在3D畫領域有一定知名度。
全球最大3D地畫
年僅28歲的齊興華是中國第一位3D藝術家,01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當時主修壁畫,後研究3D立體畫,更以3D立體畫做畢業作。雖然備受一眾學院派的老師爭議,可是仍成功地在沒受過正式的3D畫課程指導下,創作出第一幅3D立體畫《漩渦》。畢業後齊興華留在中央美術學院執教,並同時開始發展自己的繪畫事業。09年他辭去教職,全力創作;2011年2月創作了全球最大型的3D地畫《獅門峽谷》,刷新中國最大3D地畫健力士世界紀錄。
MINI×齊興華.TheGetaway3DArtExhibition
日期︰即日至3月29日
地點︰金鐘太古廣場
註:除了假像的畫,現場還有全新MINICountryman(真車)任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