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論中國:誰在折騰天安門廣場? - 李平

盡論中國:誰在折騰天安門廣場? - 李平

北京天安門廣場近日開始改造「祥雲」永久綠化帶,官方聲稱是為了給廣場「熱島」降溫加濕,但不期然令人想起2009年年底在民間反對聲浪中撤出廣場的、脫胎於奧運祥雲火炬的56根民族柱,令人想起今年1月剛在廣場東面矗立的孔子像。

領導人望廣場留痕迹

作為中國政治中心象徵的天安門廣場,連同周邊地區,任何景觀、建築的變化,都難免染上政治色彩、染上主政者的色彩。每一代中共領導人,都想在廣場留下自己的痕迹,代表個人的歷史地位。折騰的結果是,毛澤東將自己的遺體留在那裏,鄧小平因下令鎮壓學運將血腥留在那裏,江澤民未敢直接涉足天安門廣場,就在廣場西面留下了一個巨蛋──國家大劇院,胡錦濤則在廣場東面留下了一尊巨像──孔子塑像。
儘管官方媒體刻意迴避孔子塑像與國家大劇院都是天安門廣場周邊建築的一部份,而稱之為長安街上的人文景觀,但是,由此引爆的爭議並不局限於景觀問題、風水問題,並不會因祥雲綠化帶的改造而減弱,一些國學大師級人物的加入反而令爭議更具政治色彩。

孔子像被斥宣揚封建

反對給天安門廣場景觀加上孔子塑像的人士中,有一批堅定的「毛派」(毛澤東的崇拜者)。他們指摘當局熱衷興建孔子學院、搞祭孔大典,是「把宣揚封建特權的衞道士孔子的學說,包裝成『中國優秀文化傳統』,到處販賣」。而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中華朱子學會會長陳來則痛斥,這些反對者是「受以前『造反有理』的那種文化的影響」,腦子裏「只有文革的文化」。
毛澤東曾說過:「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孫中山的畫像只是在「五一」勞動節及「十一」中共建政紀念日,才擺放在天安門廣場,孔子的塑像則可能永久矗立,只不知,胡錦濤的原意是不是與尊重毛澤東的遺囑有關?毛派的強烈反對是不是大水衝了龍王廟?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