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不少年輕人習慣長時間戴着耳筒聽音樂,尤其在戶外環境嘈雜,更會將音量推至最高以阻隔雜音,但小心導致聽覺「未老先衰」。衞生防護中心數據顯示,本港有6,700名39歲以下人士聽力受損,長期使用MP3等音樂播放器、職業性受損、感染或耳部疾病等,均是引致聽力提早衰退的元凶。記者:鍾麗霞
衞生防護中心新一期《非傳染病直擊》分析港人聽力受損情況,一項於06至07年進行的全港調查顯示,約有92,200人被評估或自覺有長期性聽覺困難,佔人口1.3%,並以60歲或以上及女性較普遍,當中9.3%完全失聰,25.9%要佩戴助聽器。雖然聽力有問題者以長者為主,但39歲或以下也佔6,700人。
另一項調查則顯示在0至14歲組別,有0.5%聽覺受損,但當中24.9%屬中等至非常嚴重的聽力問題,遺傳及先天性原因,例如出生時缺氧或創傷、母體受感染或接觸耳毒性藥物等,是導致兒童聽力受損的主要原因。
長期處於高噪音環境可導致聽力衰退,經常使用各式各樣的音樂播放器是其中一個主要原因。衞生防護中心的專家警告,將MP3的音量調至最高可達105分貝,長期或一次性接觸85分貝或以上的音量,已可導致逐漸或即時失去聽力,故建議市民可自行測試MP3的音量是否過高,即戴上耳筒後是否聽到外圍聲音,或坐在旁邊的人能否聽到耳筒傳出的音樂,若其中一題答是,也應將音量調低至不超過最高音量的60%;並呼籲市民不要連續使用MP3超過一小時。
留意聽力轉差警號
香港耳鼻喉科醫學院院長馬光漢醫生表示,雖然到公立門診求醫的聽力衰退患者以長者為主,但相信只是因為不少長期用耳筒聽音樂的年輕人,未察覺自己聽力有問題,但他們可能已聽不到高頻聲音,常見是在人多的環境聽力較差,「聽嘢會唔清楚」,但問題或要一段長時間後才察覺,「佢哋可能早到40、50歲就因為聽嘢有困難要睇醫生」。
市民可自行測試是否出現聽覺衰退,包括很難聽到門鈴或電話聲、經常被人投訴電視聲浪過大、不時需要別人重複說話內容、與兩個或以上的人同時對話,會跟不上談話內容等,這些均是聽力轉差的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