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今屆奧斯卡最佳電影《皇上無話兒》講述英皇佐治六世克服口吃的故事,也道出語言障礙對日常生活造成的種種不便。教育學院一項研究推算本港有1.7萬名小學生受到語言障礙困擾,但政府對他們的支援及治療並不足夠,負責研究的學者呼籲當局訂立長遠目標,投放更多資源拓展治療服務,以免患者錯過五至六歲的黃金治療期。 記者:梁德倫
教育學院語言資訊科學研究中心一項研究,為1,120名小學生進行檢查,發現約5%學童有語言障礙,以此推算本港至少有1.7萬名小學生有語言障礙。
3800萬撥款遠遠不足
該中心總監鄒嘉彥教授指,這些學童可以因天生或後天原因引致語言障礙,前者的成因可能是自閉症、大腦麻痹、讀寫障礙等問題,後者則因為後天環境因素造成,患者常見的症狀為發音不準、學習詞彙緩慢、表達能力較差等,「有時上堂佢哋唔出聲,又唔理老師,其實唔係曳,係根本唔明老師講緊乜」。
政府09年時曾撥款3,800萬元加強言語治療服務,但教院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助理教授袁志彬博士形容這筆款項遠遠不足夠,因3,800萬約可聘請70至80名全職言語治療師,即使全部用於為小學生治療語言障礙問題,師生比率也高達1比210至240,較美國的1比60相差數倍,「仲未計埋有問題嘅中學生,加上數字可能被低估,真係作用唔大」。
他指現時每年只有約40名言語治療師為學童提供服務並不足夠,建議當局應訂立長遠目標,例如在若干年內要為多少語言障礙學童提供治療,「唔係預算案有錢就放落去,無錢就唔理佢哋」。
教院辦課程培訓人材
教院計劃於今年秋季開辦教育語言學暨言語科學碩士課程,讓更多教師可得到適當培訓,有助在融合學校內教導有語言障礙的學童。新課程會由教院的中文系、英文系、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及語言資訊科學研究中心等合辦,課程包涵語義學及言語資訊科學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