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襲利比亞的行動,由法國戰機打響頭炮,而英國早於利比亞爆發騷亂之初,已倡設禁飛區。英法搶當大哥,無非是為了爭取國際影響力,在阿拉伯之春中扮演重要角色。相反美國總統奧巴馬(BarackObama)因為不想開第三場戰事,對利比亞問題一直猶豫不決,被輿論稱為「偉大的猶豫先生」。但英法決意行動,美國最後無奈加入。
利比亞爆發內戰後,法國是首個承認反政府革命軍的國家。在聯合國通過決議案後,法國第一時間跳出來說即將展開空襲。法國積極介入利比亞事務,原因之一是總統薩爾科齊(NicolasSarkozy)在阿拉伯世界爆發示威潮以來,態度一直很冷淡。在突尼斯和埃及都成功變天後,他不得不積極起來,以顯示法國仍然是在國際事務上舉足輕重的大國。
此外,法國在幾個軍事強國中,在地理上與利比亞最接近,法國有32間公司在利比亞經營,主要投資能源。若軍事行動成功推翻卡達菲,對薩爾科齊明年總統大選很有利。《費加羅報》社論日前就大讚他填補了奧巴馬在利比亞問題上失卻的領袖地位。
美國政府有分歧
至於英國,早在利比亞爆發騷亂之初,卡梅倫就積極倡導設立禁飛區。分析認為,這是因為英國不甘心國際地位日趨式微。此外,上台不到一年的卡梅倫政府,也想展示領導能力。《時代》周刊專欄作家埃利奧特(MichaelElliott)則認為,英法是覺得不可能任何事都叫美國去管,若有其他民主國家參與,可保障全球更安全。
美國政府在利比亞問題上一直有分歧,副總統拜登(JosephBiden)和國務卿希拉莉(HillaryClinton)支持設立禁飛區,以防利比亞出現人道災難時,美國會因為不採取行動,受到更多指摘。而且推翻卡達菲,有利於利比亞鄰國埃及和突尼斯過渡民主。但國防部長羅拔.蓋茨(RobertGates)反對,原因是美國仍未能由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中抽身而出,而且奧巴馬提出的2012年財政預算中,國防開支在未來五年將被削減780億美元,若捲入第三場戰爭,無論在人力上也無法承受。
但英法決意攻擊利比亞,還有此事上大出風頭,不甘人後的美國,最終匆匆搭上戰車。為免選民反對,奧巴馬一再強調不派地面部隊,並力稱空襲僅「有限的軍事行動」,強調美國只是支援盟國行動。據悉聯軍連中央指揮部也沒有,美英法是各自用自己的總部發動襲擊,當然他們之間有協議。
醞釀至出手奇快
這次空襲行動還有幾個特別之處,就是由醞釀至出手十分快。聯合國安理會上周四才通過決議案,空襲在一天半後已經展開。此外,一向反對外國介入阿拉伯世界事務的「阿拉伯聯盟」,這次也一反常態支持設置禁飛區,原因之一是看不過眼卡達菲攻擊平民。阿拉伯聯盟秘書長穆薩,早前也在埃及變天中扮演重要角色。
美國《時代》周刊/美聯社/路透社
利比亞人民起義日程
15/02 民眾在第二大城市班加西發動反政府示威,幾天內延至東、北部,軍隊出動坦克和僱傭兵鎮壓,死傷無數
20/02 示威蔓延至首都的黎波里,班加西在軍隊和警察倒戈下落入反對派手中
21/02 利比亞空襲的黎波里示威者,外交官背棄卡達菲
25/02 東部半壁江山和的黎波里附近城鎮落入革命軍手中,卡達菲號召支持者血戰
27/02 前司法部長賈利勒籌組臨時政府,稱為「利比亞全國委員會」;革命軍佔領西部第三大城市米蘇拉塔
01/03 美調動海空軍駛向利比亞,英警告派戰機干預,武力威嚇卡達菲
02/03 革命軍領袖表態主張西方空襲卡達菲部隊和設立禁飛區
10/03 卡達菲部隊從革命軍手中重奪的黎波里附近城市扎維耶。法國承認「利比亞全國委員會」
12/03 卡達菲部隊向東部反攻,班加西告急
17/03 聯合國安理會批准設禁飛區,要求卡達菲政權停止攻擊
19/03 卡達菲部隊不理會聯合國決議,強攻班加西,英法美等多國部隊空襲卡達菲部隊
資料來源: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