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爆發核危機,市面上出現非理性搶購潮。一包14片裝碘片網上炒價高達500美元。與此同時,非理性搶購潮,更蔓延至股票市場。重建概念下,下游木材股太平洋實業(767),股價由地震前1.04元,升至上周四最高5.7元,升幅高達4.48倍。
筆者上周五早上在電台節目中指出:「太平洋實業夾板業務連續兩年錄得虧損,去年10月更以把上述業務以500萬元出售,早前宣佈供股和發行可換股票據集資,用以收購哈薩克斯坦油田,集團正由「地板股」變身「石油股」,並沒有災後重建概念。」言猶在耳,股價上周五早上升至5.1元高位後,隨即遇到沉重沽壓,急挫29.36%。
非理性沽貨無道理
日本地震後,保險股全線急跌。中國太平(966)有6%再保險收入來自日本,集團預期地震淨保留賠款損失7500萬元至1億元;宏利金融(945)1999年起在日本開展保險業務,去年起開拓兩條新分銷渠道,按年增長72%至5.63億美元。日本發生天災,上述股份下跌,實在不無道理。
然而,其他本港上市中資外資保險公司,包括中國人壽(2628)、中國平安(2318)和友邦保險(1299),根本沒有日本業務,保誠(2378)去年初亦已把日本業務結束,實質負面影響相對有限。
日本福島核電站發生意外後,溫總下令,要全面檢查現有核電設施,並在核安全規劃批准前,暫停審批新的核電項目。從事電力設備,包括核電設備生產的上海電氣(2727)、東方電氣(1072)和哈爾濱動力(1133),股價亦曾大幅下挫。然而,東方電氣去年首三季來自機械製造的255.7億元人民幣營業收入中,火電佔149.33億元人民幣,核電只佔25.85億元人民幣。
火電和核電營業利潤率,分別為20.07%和14.32%,即使核電營業利潤率,按年增加8.02個百分點,仍跟火電有一段距離。非理性搶購實屬無知,非理性沽貨亦無道理。
黃德几 金利豐證券研究部董事
作者為證監會持牌人士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