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核輻射污染食物,主要有兩種途徑。其一,是放射物質直接落在食物表面,可以即時清洗,危害不大。其二,放射同位素落入土壤及雨水,污染植物,再透過食物鏈傳播給牛、羊、肉類和奶類,這才是值得憂慮的污染途徑。
美國加州核能安全基金組織PloughsharesFund項目總監PaulCarroll舉例指出,吞拿魚吃掉受污染的沙甸魚,會同時吸入放射物質,人類吃下吞拿魚,也一併被污染。兒童比成人更易受污染食物影響,因為幼兒所需的奶類最高危,牛隻吸收碘的效率特別高,而且容易散播到牛奶當中。
銫放射量達28年
輻射污染的嚴重程度視乎污染物質而定,某些放射物質如碘131,會很快在自然環境中稀釋,人類即時食用受污染食物才會受污染。銫則危險得多,因為這種物質的放射量可以維持28年之久。
底特律Rensselaer理工學院核工程專家PeterCaracappa說,每吸收一劑量的放射物質,癌症風險就會提升。以碘為例,吸入人體後,會積聚於甲狀腺,增加甲狀腺癌風險。在日本,基於氣候原因,很多農作物都在溫室種植,受輻射污染的風險相對較低。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