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式吐納悲情法 - 林夕

日式吐納悲情法 - 林夕

日本人在這場大災難中的表現,受全城讚賞,一張張冷靜沉着的臉,一列列整齊的人龍,一時間成為學習對象。但一時間誰學得來,特別是在生死關頭表現出來的淡定;大量的新聞片段與圖片,沒有拍到一張嚎啕大哭的臉,甚至一個驚恐惶惑的表情,這種節哀的能耐,人家是久經訓練,入骨入髓的,電視旁的觀眾可別盲亂模仿。
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有很多可能。一是慣見山崩,生死早已兩相安,一是明知道色變也無改眼前山崩的事實,反得豁達。如果世代不曾活在大和民族的土壤,沒有把死亡看到透明,以至將之美化,勉強學習視死如歸,時刻有死亡的陰影隨身,底氣不足者,恐怕最終只會搶着去買鹽。悲觀達觀、知命宿命間,不過是一字之別,一念之差。
說到對情緒的克制,更是危險動作。鏡頭面前甚或人前人後都沒有隨便淌眼抹淚,沒有呼天搶地,那內心又是一個甚麼樣的世界?如果搞不清楚日式吐納悲情法,還是不學為妙。
向悲哀說再見有兩種說法。一是展開太極手,以柔制硬傷,把悲哀消化掉,因而無淚。二是把傷情硬生生吞下,以堅強之名為博堅強之名而打落門牙和血吞,情緒一時給壓抑,困在肚裏,如果消化不良,終將滯後發作如海嘯,內傷更重。向悲哀再見後,又再見悲哀。頑強與頑抗,也同樣是一字之差。
情緒像輻射塵,經掩埋後可以遺患很久,時間固然是最佳的稀釋劑,但先經淚水沖洗一下,實屬無妨。情緒不從眼角眉梢排洩,總得找別的出口,和式出口在哪裏,有沒有後遺,未明白之前,不宜效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