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始於突尼斯,蔓延到埃及、巴林、利比亞、也門的這一場茉莉花革命,看來方興未已。以埃及來說,獨裁者雖然下台,新總理是反對派擁戴的領袖,但衝突仍然一波接一波的發生。舊當權派和反對派的對抗,工人為薪資福利的示威抗爭,伊斯蘭和基督教徒的對抗。革命一旦打開了潘朵拉的黑盒,要收拾起來恐怕不是一時半日的事。現在,令世人頭痛的是,利比亞狂人揚言不惜焦土屠殺也要維持他的獨裁統治。雖然有這許多折騰,雖然局勢發展是進兩步退一步,發自基層民眾的民主自由呼聲,仍然令人鼓舞。
茉莉花革命究竟是誰播下的種?有人說是十年前的小布殊總統。阿富汗戰爭後的民主選舉,大家還記憶猶新,伊拉克選民在記者鏡頭面前驕傲地伸出蓋手印的紫色手指頭,也令人印象深刻。可是,布殊一意孤行的單邊主義行動,美軍在巴格達監獄的虐俘醜聞,都重創了美國的世界形象,也是全球反美恐怖主義興起的主要原因。即使是布殊擁護者引以為傲的伊拉克選舉,事實上也是美國政府改弦易轍的結果。白宮原來對伊拉克有一套嚴密控制的計劃,由美國派駐的行政長官Bremer訂定了七個步驟的進程。普選是只有在由小團體選出議會,起草憲法,舉行全國公投等一系列步驟完成之後才舉行。但這個構想受到伊拉克最具聲望的精神領袖什葉教長的堅決反對。面對這個現實,白宮只得讓步,在○四年三月匆忙請聯合國介入,由什葉教長和聯合國代表議定了一個新的選舉計劃。最後實施的就是這個計劃。美國在阿富汗戰爭和攻伊戰爭中付出了多大代價,取得了多少成果,對美國國力和聲望的影響,是否成為美國由興而衰的歷史轉捩點,都是可待後世史家評估的議題。對於利比亞當前的危急情況,美國為甚麼至今謹小慎微,遲遲不願在軍事上表態,也都是考慮到過去單邊主義帶來的苦果。
布殊時代的外交政策對美國和世界是有利也有弊的。對美國有利的未必對世界有利,對美國短期有利的也未必長期有利。伊拉克現狀還可說是差強人意,阿富汗的現狀則是連差強人意也說不上。付出的代價和取得的成果能成比例嗎?布殊八年,注意力長期集中在中東,疏於經營亞洲,影響所及我們今天已是有目共睹。
茉莉花革命是誰播的種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是一場俗世革命。靠極端的伊斯蘭基本教義派起家的阿蓋德組織已沾不上邊,是北非人民對三四十年獨裁統治的憎惡到了極點,使他們奮不顧身的站起來,對獨裁者說不。
世界各地的獨裁者,戰慄吧。
殷惠敏
文化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