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日本福島縣爆發核危機,港人聞核色變,也令人十分關注鄰近的大亞灣核電廠安全性。港府早年曾制訂一套「大亞灣應變計劃」,惟一旦發生事故,政府只會進行食物與食水管制,並不會疏散全體市民或向全民派發碘片。有環保團體炮轟應變計劃過時無用,形同坐以待斃。
根據在天文台網頁公佈的大亞灣應變計劃內容,特區政府曾對大亞灣核電廠的環境問題進行研究,但訂出的緊急防護措施,只針對核電廠20公里範圍的本港水域,包括平洲與大鵬灣等。當發生事故時,會疏散這些地方受影響的居民進入掩蔽所,並安排他們服用碘片等;而對於距離核電廠50公里的本港市中心,則只會進行食物與食水管制。
團體:形同坐以待斃
綠色力量科學及自然護理總監鄭睦奇批評,港府的應變計劃形同坐以待斃,舉例稱,大亞灣洩漏的時候,基本上水塘的水源已受污染:「政府係咪應該有緊急機制,截配水庫嘅水唔再流入水塘?」
今次遠在日本爆發核災,但本港也發生食鹽搶購潮,鄭質疑一旦核事故發生在本港,港府是否有權力嚴禁任何人囤積食物,改由政府配給食物。他又指大亞灣雖然有不銹鋼及水泥保護層,但過去已有專家提出不銹鋼層長期受中子撞擊容易老化,認為港府忽視問題嚴重性。
核電投資有限公司發表聲明,指大亞灣核電廠有三個後備電力系統,而且即使所有電力中斷,仍可靠蒸氣推動的給水泵,維持冷卻水系統運作,維持核反應堆的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