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效應 - 陳也

福島效應 - 陳也

日本福島核電廠爆炸後,有赴日旅遊的香港人急急斬斷行程,在成田機場臨時豪花幾萬元訂商務客艙回港。記者形容他們是要趕在輻射擴散前逃離日本,出發前哈日的高漲情緒已經迅速降溫。逃日族也許是幸運的,可是,這些逃出輻射虎口的幸運兒的報道,讓依然壓抑住哀痛、沉着排隊取水、領救濟食物、在全國輪流停電的漆黑中捱過斷斷續續餘震的日本民眾看了,會怎麼想?
這就怪不得,本報記者趕赴仙台重災區採訪,晚上入住避難所忙着傳稿時,遭當地人決斷指責:「這裏不需要你們。」把受災照片放大擺在頭版是香港傳媒慣性,這次,連國際傳媒也是這樣。那張女子披住綿被呆站廢墟中的照片,讓人惻然。到底她曉得自己已經當上災難人辦了嗎?她的家人平安嗎?在記者抱怨兩三天沒法洗澡、吃餅乾吃到反胃的採訪過程以外,我們透過傳媒新聞眼,能感受到幾多日本民眾受災的真切悲情?語言不通是托辭,歷經重災,全國活在輻射陰影中的日本民眾,默默承受災劫,連哭泣都是捂着嘴臉,把悲慟深深埋藏。這個拒絕捶胸嚎哭的民族,在大難過後,最需要的,不是記者趕來報道「真相」,也不是兩岸三地演藝界發動的募捐。也許,讓我們學習一下大和精神,在排隊搶購日本奶粉時,別喧嘩。在崇光超市選購食品時,別對空運過來的日本蔬果指指點點危言聳聽。也請報章別再轉載白癡網民的九級壞腎留言。為怕蝕底如期出發的鴨仔團友,謹記戒掉高舉勝利手勢大叫一聲yeah拍大合照的癲喪習慣。對死難者最低限度的悼念是默哀,請你全程shutup,靜默。這個五日四夜團,福島效應,說不定,將會是你人生的轉捩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