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差時間發生最差的事新末日博士指地震影響減赤進度

最差時間發生最差的事
新末日博士指地震影響減赤進度

【本報訊】日本宮城縣外海昨發生該國逾100年來最強烈地震,威力大於95年1月造成7,800億元經濟損失的神戶地震,身處香港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獎者約翰納殊(JohnNash)認為,仙台外海發生大地震可能影響區內經濟,日本是出口大國,估計對東南亞影響較大。紐約大學教授、有「新末日博士」之稱的魯賓尼(NourielRoubini)則認為,地震將影響日本「減赤」的進度。
記者:陳健民 李嘉麟 莫少航

東部鐵路網、港口和機場大癱瘓,預計對全日本的經濟造成災難性影響,物流業大受打擊。
路透社報道,地震發生後,當地很多汽車廠、電子產品廠及煉油廠關閉,如本田汽車就宣佈暫停了崎玉組裝工廠營運。有分析員預料,若沒有發生強烈餘震,短期內會重新投產。
分析員料日本政府將會如當年發生神戶地震一樣,隨即制訂緊急預算案,令國債負擔增加,並料地震將打擊當地消費。資料顯示,目前日本負債已等於GDP的200%,每年支付利息達全年稅收27%。
外電引述紐約大學教授魯賓尼表示,今次宮城縣外海地震可算是在最差的時間發生最差的事,原因是日本正研究如何降低赤字,目前亦正正需要財政刺激措施重建經濟。不過,他相信若日本真的選擇推出大量財政刺激措施,日本經濟有望於短期內復蘇。
不過,經濟師則預料今次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將較少,因為受災地點主要為沿岸,主要工業城鎮及港口沒受到太大影響。

宮城縣一間啤酒廠部份建築物在地震中倒塌,員工往屋頂疏散。美聯社

宮城縣佔GDP1.7%

寶華世紀資本市場首席經濟師及財富管理策略顧問陳寶明預料,今次地震對日本整體經濟影響不會太大,因東北地區並不是日本主要工業區。陳寶明亦認為重建不會強烈地帶動入口增長,從而令中國以至本港增加向日本出口,因日本從來都是傾向「自給自足」。
麥格理證券行發表研究報告指,直接受災地區宮城縣人口佔日本全國總人口約1.7%,佔GDP比重同樣為1.7%;而當年神戶則佔日本GDP約4%,其港口更擁有地理上的重要性,位處工業重鎮大板及日本西部的中間,肩負日本出口重責。報告亦指神戶地震後,日本工業生產在當年1月跌2.6%,但2月已反彈2.2%,到3月再升1%,顯示災難對宏觀經濟數據影響有限。
浸大財務及決策學系副教授麥萃才表示,由於日本現時經已是「零息」,負債更是史上新高,故基本上除了「印銀紙」支付救災所需外,已沒有其他方法。不過,他認為由於日本可能怕「印銀紙」會導致高通脹,故相信最終會選擇於國內發行救災債券。
日本財務省昨表示,將考慮動用今個財政年度(截至3月31日止)餘下的2,038億日圓(約200億港元)的預算儲備,及制訂額外的預算,以協助應付地震災後重建的龐大開支。日本央行則成立緊急專責隊伍協助國家應付這次地震,並承諾會盡一切努力為市場提供銀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