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甲引入外援有近40年歷史,早年各大小球會大多傾向引入歐洲外援,當中又以英倫球員佔多數,可是隨着英格蘭聯賽球員薪酬水漲船高,加上需要申請工作證,令英倫外援幾近絕迹,直至南華今季高薪邀得前英格蘭國腳中場畢特,港甲始再有英兵。
回顧本地球壇曾有不少既好波又實用的英倫三島外援,當中由流浪創會人畢特利在70年代從祖家蘇格蘭引入「耶穌」居理、麥哥利、華德及積奇的首批外援,縱使名氣不算響,且相當年輕,但全都實而不華。到80年代,精工以荷蘭外援為主力外,其餘球隊都有羅致英兵,當中克捷臣及東尼摩利更為國腳級球員。
港甲在89至90球季重新恢復輸入外援,當時各球會以物色英援為主,其中南華羅致出身於富咸青年軍的譚拔士,而麗新從蘇超的格拉斯哥流浪借得小國腳前鋒史賓沙(圖),這兩名攻擊球員的球技至今仍為球迷津津樂道;其後來港的摩根、尼福、希福特、奧沙及李布倫等同樣有相當份量。
前南華總監梁守志指出,當年英倫球員不介意來港,主要是薪酬吸引,又不用申請工作證,確較其他地方外援方便:「歐洲一體化,就算本地球會可負擔英國球員的薪酬,但他們有機會也寧到其他歐洲聯賽爭取機會,故近年來港的英國球員大幅減少。」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