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撳錢」與百萬富翁 - 盧峯

「撳錢」與百萬富翁 - 盧峯

「撳錢」好不好玩見仁見智,「撳錢」這個節目名卻肯定無得彈。簡單直接易明,又湊巧跟熱門時事話題夾得天衣無縫。在曾財爺被逼修改預算案人人派六千元後,還有甚麼比「撳錢」更貼合當下的社會情緒呢?
可作為一個觀眾,還是比較喜歡以往的問答遊戲節目,特別是那曾瘋魔全世界的「百萬富翁」。其實,每個世代都有讓人難忘的節目。讓小學生參加的「溫故知新」,劉家傑主持的校際常識問答比賽當年都讓我看的如痴如醉,特別是看到鄰近學校、認識的學校出賽時更會替他們緊張一番;又會不自禁的拿自己跟參加的同學比一比,發現自己答中更多時更會陶醉一番。
不過,最厲害的還是「百萬富翁」。問題夠多樣性,每關加倍獎金,又設有安全門,讓不想博下去的參賽者放棄追求一百萬,拿走已得的獎金。再加上主持陳啟泰專業得跡近冷漠的態度,不管是參加者、現場觀眾、電視機前的觀眾都會被一弛一張、一鬆一緊的節奏弄得非常投入,不看到底不離開。有參加者破解多個刁鑽難題逼近五十萬關,最後因過份自信而落敗,一Q清袋時那份失望、懊喪、可惜、起伏,當事人固然刻骨銘心,旁觀的人同樣被感染,久久不能釋懷。
正因為「百萬富翁」有這樣的張力與戲劇元素,大導演DannyBoyle乾脆拿節目作引子,用一條條問題,一個個關口道盡印度貧民窟的淒酸,拍成了奧斯卡得獎猛片「SlumdogMillionaire」(一百萬零一夜)。
只是,互聯網發展太快了。Google、facebook、Wikipedia無遠弗屆,傳統考常識、記憶力的問答遊戲已顯得不合時宜,大家Google一下就很容易找到答案,破解難關,電視台要防止作弊更是困難重重。倒不如像「撳錢」那樣任大家Google,任大家互通資料來得實際。要比就比誰的電腦更快更powerful,誰更熟識以keyword在網上找資料,誰在facebook的朋友最多吧!問題是Googlesearch、上facebook沒有甚麼看頭,單靠主持人變不了多少花款。不是參加者的話大概沒有多少人有興趣一天天追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