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Whatyouseeiswhatyouget."(所見即所得)是電腦世代興起的名句,但踏入互聯網世界,假冒網站幾可亂真,電腦用戶上網隨時變成「所見即所失」。城市大學助理教授劉文印最近建立網站「SiteWatcher」,協助用戶判斷網站真偽。他又指,社交網站facebook是新興被偽冒的目標,提醒網民小心。
記者:林浚川
要判斷一個網站的真假,很多人都懂得從域名入手,例如www.facebook.com若寫成www.facebxxk.com,真假顯而易見,但原來域名同樣是「www.facebook.com」都可以是假網站。城大電腦科學系助理教授劉文印解釋,騙徒只要將真網址中的英文字母「a」,採用俄羅斯語系的字母「a」去註冊,便可令域名表面看來與真網站一樣,背後電腦代碼不相同,網民誤以為真即中招。
用日本漢字冒中文字
劉文印強調很多網址「眼見未為真」,例如要偽冒某某銀行的中文域名,只要「銀」字採用日本漢字註冊,便同樣可輕易瞞天過海,「所以我們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最近研發出識別網站真假的技術,並成立網站「SiteWatcher」( http://www.sitewatcher.cn),
協助電腦用戶辨別網站真假。網民只要輸入可疑網站網址,SiteWatcher便會分析該網站文字和圖片資料,判斷該網站真偽及想要偽冒目標,過程少於一分鐘。
劉文印表示,04年至今全球欺詐網站數量激增十倍,單是去年已令美國人損失32億美元。傳統偽冒目標包括網上付費系統PayPal和拍賣網站eBay,銀行業就以滙豐為最多被偽冒的網站,新興目標則是政府部門和社交網站facebook。
SiteWatcher網站準確率並非百分百,約為99.2%;部份偽冒網站更未能作出分析,因此劉文印提醒用戶應時刻保持警惕,尤其不要輕易開啟「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