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案撥款觸礁導致公共服務癱瘓,在外國並非新鮮事。美國前總統克林頓主政時曾無法跟國會達成共識,預算案難產,導致圖書館及博物館臨時關閉。
現靠臨時撥款吊命
克林頓1995年向國會提交預算案,掌控國會的共和黨不滿預算開支太大,雙方談判破裂,導致公共服務兩度癱瘓,95年底至96年初更持續停頓22天,為美國史上最長的財政真空期。涉及國防治安等重要範疇的公務員繼續當值,基本醫療系統維持服務,但國家衞生研究院的熱線無人接聽,有毒廢料收集站無人清理;3,500個破產申請擱置;公園和博物館關閉,聯邦政府每天損失數以千萬元計的旅遊收入。
美國現任總統奧巴馬最近的預算案也未獲國會通過,現時靠臨時撥款「吊命」,政府外判工人陸續上街示威擔心失業。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助理教授吳啟漢指出,財政真空在個別州分屢見不鮮,加州政府理財不善,每年總有大學教職員遭政府「拖糧」,支援窮學生的食物銀行經常暫停運作。
吳啟漢解釋,美國實行總統制,總統與國會分開民選,就容易引發上述問題。英國實行議會制,首相權力來自議會,甚少有預算案難產。若本港有相類情況,可分拆預算案,優先通過重要民生開支,把有爭議的項目留到最後。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