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周三曾俊華宣佈大幅修訂預算案之前,社會上對預算案的批評主要集中在把6,000元注入強積金這個對市民遠水不救近火又明益基金經理的措施。當財爺改為直接派錢並退稅後,當天就有人認為曾應該向公眾道歉,更有人認為他應負政治責任。到了星期日市民遊行,主要的訴求竟然發展為「雙曾下台」。
大派錢之後,為甚麼市民更加憤怒?為甚麼訴求反而提升到要特首和財爺下台這樣激烈的地步?筆者周日也參加遊行,沿途見到筆者認識幾十年的吳醫生,與他一起同行。他說他本來不打算來遊行,但曾俊華上周三大派錢後,他和他周圍的朋友都認為這太不像話,於是他也要出來發聲了。吳醫生是在中環執業的名醫,屬富裕中產人士,在大派錢中肯定可獲現金6,000元加退稅6,000元,為甚麼反而使他比先前不派錢更憤怒?
派錢對廣大市民來說,當然是比注入強積金實惠。但為甚麼派錢?基於怎樣的理財理念與管治理念去派錢?卻大有置喙的餘地。新加坡有八成人口住在公共房屋,政府沒有「人民所急」的民生事宜要急於處理,派錢讓人民可以自己選擇投資及消費。加拿大阿爾伯特省也因為油稅使政府盈餘多而連年派錢,那是因為沒有急於開拓的福利項目。但香港有房屋問題、貧富懸殊問題、老人年金和老人院舍、全民退休保障等一大堆急需解決的問題,有許多弱勢群體急待照顧,因此只會派錢就是政府不負責和缺承擔的表現。
2月21日,平機會主席林煥光對即將發表的預算案表示,政府的一次性紓困措施,包括稅務減免和補貼電費等等,這些措施不是派糖,而是毒藥。政府有大筆盈餘,卻缺乏遠見和政策,尤其是在幫助弱勢群體方面,只有一些短期措施,是不負責任的做法,他認為政府應更好規劃,例如成立長期基金,滿足不同社群需求。
政府中人認為復建居屋、老人年金、全民退休保障這些長遠規劃,在社會未取得共識,難以着手啟動。但試問當年麥理浩決定建公屋、起地鐵、成立廉署等等,在事前有沒有取得社會共識?因此,社會共識只是藉口,真正原因是缺乏遠見和管治理念,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免生麻煩的敷衍做官心態。
派錢另一令人憤怒之處,是派得沒有尊嚴。因為不是預算案提出時宣佈要派,而是在議會壓力下、面臨被否決的命運才逼住要派。這樣派,首先就使政府失去了權威;其次也開創了預算案發表後可以大幅修改的先例,竟可以把一個盈餘預算改成赤字預算,這就使今後的預算案都成諮詢文件了;其三是沒有想清楚細節地派,由甚麼機構負責派?怎樣派到每一個合資格市民手上?已移民外國的香港永久居民有沒有得派?這些問題顯然都沒有想清楚。為平息民憤,財爺從先前說的「預算案沒有微調的空間」,突然大調特調,大派特派,接着,對復建居屋他也說可考慮,在新移民得不到6,000元而起哄之下,又說可以由關愛基金向新移民派錢,而忘了關愛基金設立是用來支援困難戶的,簡直方寸大亂。
財爺亂了方寸;特首恃傷在北京撒嬌,說碰了一下就是「對政治的侮辱,對政權的挑戰」這些讓人摸不着頭腦的話(甚麼是「對政治的侮辱」?)特首在北京又暗指建制派「改口徑」,意思是預算案諮詢時沒有強烈要求退稅,發表後才因應民意而改口。加上劉兆佳講了「臨界點」又不認。這個政府和支持政府的建制派真箇是亂成一團了。
原預算案雖然糟,但接下來大改,則無疑飲鴆止渴,顯示這政府沒有最糟,只有更糟。曾特首和曾財爺,是否該下台了?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