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報刊娛樂版把女明星的乳溝戲稱為「事業線」,這一說法傳到台灣後被台灣記者廣泛應用,引起台灣女議員強烈反應,認為把乳溝與女性的事業扯上關係是物化女性,是對女性性別的不尊重。
跟台灣女議員正好相反,兩會期間,上海巿人大代表柏萬青對女性的性器官別有見解,柏代表公開在電視節目上表示,「貞操是女孩給婆家最貴重的嫁妝」。嫁妝,而且是給婆家的,彷彿處女膜的受惠者不只是處女地的唯一開墾人,而是全個家族的人,比曾司長那順得哥情失嫂意的六千蚊還好使好用,由公婆到叔伯到妯娌到子姪……人人得益,個個受惠。那一塊薄膜的作用被過份誇大與神化,令人啼笑皆非。
性別意識強烈至敏感程度,其實正是對自身性別信心不足的表現。兩岸三地華人社會之中,源起香港的「事業線」一詞,在香港並未引起太大反應,反而印證了香港女人對自身性別不卑不亢的態度,這種態度源自對兩性平等的安全感和信心。
說回「事業線」,不管社會如何進步,我們無法回避的一個事實是,事實上,永遠有一部分女性,其事業與乳溝深淺有必然的關係。即使「事業線」的說法消弭了,也不代表乳溝與事業散拖決裂。成熟的社會是承認兩性間性別差異的存在,追求兩性關係的相對平等,而非絕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