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十二五重點保民生經濟指標非強制 全面打造小康社會

發改委:十二五重點保民生
經濟指標非強制 全面打造小康社會

《兩會聚焦》
歐美經濟復蘇步伐緩慢,加上中東北非局勢不穩,正當全球聚焦中國「十二.五」經濟增速,發改委主任張平昨日指出,現在對經濟增長的指標沒有做出強制性的安排,而是從各地的實際情況出發,有些地方的條件好一些,可以快一些;有些地方的條件差一些,也可以慢一些。總之,要從實際出發,不要互相攀比。

張平昨就「十二.五」規劃綱要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稱,在編制「十二.五」規劃時,是一併研究解決存在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規劃最大特點包括,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同時要堅持以人為本。

加快轉變經濟模式

張平說,中央堅持民生優先的原則,將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他解釋,如果說過去的五年規劃比較注重增長的話,那麼「十二.五」這一個五年規劃更加突出了民生的保障和改善。
張平進一步解釋,其說話的意思不是說過去「保增長」不應該,因為當時在解決溫飽、在解決有沒有的問題上,中國必須保持經濟的增長。所以過去五年規劃中,把「增長」放在突出位置是完全必要的。
他說,「十二.五」規劃要做到長短結合。所謂「短」,是由於全球的經濟雖然出現緩慢的復蘇,但還是在危機的陰影或危機的泥潭中艱難地跋涉,故仍需各項政策、舉措的銜接,以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成果。所謂「長」就是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冀扭轉民眾收入差距

發改委副主任朱之鑫補充稱,中央希望通過「十二.五」的努力,能夠進一步扭轉現在收入分配上的一些差距,能夠使群眾的收入有一個較快的增長。
按照中國對「十二.五」期間發展的導向,應該把發展的着力點或發展的重點放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要更加注重經濟增長的品質和效益。
張平解釋稱,中國的發展目標劃分為兩類:一類是預期性,即是一種指導、是一種導向、是一種預期;另一類是約束性的,即指標帶有一定的強制性,是必須完成的指標。經濟增長是一個預期性的目標。

「十二.五」規劃重點

1.要堅持以人為本,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
2.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
3.實現「兩個同步」、「兩個提高」,即進一步扭轉現在收入分配上差距,群眾收入有一個較快增長
4.五年年均新增城鎮就業900萬人,要轉移農村勞動力800萬人
5.要建設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萬套
6.在政策範圍內的醫保基金支付的水準,要提高到70%以上
7.作為約束性的指標,到2015年能源消耗的強度比2010年要降16%,溫室氣體的排放強度要降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