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婦心臟病誤當更年期氣促冒汗 求診時三條血管栓塞

中年婦心臟病誤當更年期
氣促冒汗 求診時三條血管栓塞

【本報訊】中年女性出現氣促和冒汗等症狀,除與更年期有關外,也可能是罹患心臟病而不自知。有心臟科醫生指,臨床上有四成女性心臟病患者出現心絞痛症狀,卻誤以為是由更年期造成,延遲求醫,部份人確診時已出現三支血管病變,即三條主要心臟血管栓塞,嚴重者心臟肌肉已永久受損。
記者:陳凱迎

本港09年有6,414人死於心臟病,當中大部份屬冠心病,其中心絞痛、呼吸困難、暈眩和出汗等,均是典型病徵。香港大學內科學系心臟病科教授謝鴻發指,臨床上有四成罹患心臟病的女性,會將心臟病症狀與更年期混淆,以為氣促及冒汗等症狀,是踏入更年期必然現象,結果延遲求診,「多好人到求診嗰陣已經三條血管塞晒」。

荷爾蒙減 血管易栓塞

他又引述美國一項於01至06年間涉及約10萬名心臟病患者的研究指出,女性易忽略心臟病風險,多在病發後三小時才到醫院求診,部份人的心臟肌肉已出現不可逆轉的傷害。
女性踏入更年期後有較高風險罹患心臟病,謝鴻發表示與有助維持血管彈性的女性荷爾蒙減少有關,令血管容易栓塞。另外,當女性荷爾蒙減少,整體新陳代謝也受影響,令女士們的體重和膽固醇上升,去年一項追蹤了逾1,700名女性的外國研究發現,踏入更年期後,女性體內可造成血管栓塞的壞膽固醇水平增約一成。
他提醒女士一般由50歲開始便應定期接受檢查,有家族病史或有糖尿病、高血壓等高危因素的女性,更應將定期檢查的年齡推前。他指,坊間聲稱可補充女性荷爾蒙的產品只有助紓緩女性的更年期症狀,卻無助減低患心臟病的風險。
另外,港大在05至08年間研究分析了205名無冠心病或糖尿病的健康人士資料,結果25%人的壞膽固醇屬健康水平,但他們體內反映血管發炎程度的「高敏C反應蛋白」水平,卻達每公升血液含2毫克或以上,屬於高危血管栓塞的隱形病人,這些隱形病人五年內心臟病發風險達5%,但一項國際性研究發現,隱形病人如服用可降膽固醇的他汀類藥物,能減低心臟病、中風及心血管病致死的風險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