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很多外國政府來說,昨天在香港出現的一連串反預算案遊行抗議實在有點難以理解。在他們的國家,這樣的遊行絕大多數因為政府財困,被迫削減開支,身受其害的市民、學生、公務員……便湧上街頭,希望以群眾力量逼政府轉軚,放棄削減開支,保住原來的補貼、職位或寬免。過去幾個月英國大學生及年輕人就發動過一次又一次示威,想逼政府收回成命,不要削減大學經費,不要逼大學大幅增加學費。可惜他們的革命尚未成功,未來也許還需努力。
香港卻完全不同。在強大批評及壓力下,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先生迅速修改預算案的建議,不再堅持注資強積金,改為退稅及全民派錢,每個十八歲以上永久居民都至少得到六千元;再加上電費補貼、免差餉、派發額外生果金及綜援、代交公屋租金,修訂後的預算案不能說不慷慨,不能說沒有讓絕大部份市民即時受惠。對歐、美等窮政府來說,這樣的預算案好得有點不可思議,居然還有不少人上街反對,他們怎能不嘖嘖稱奇。
不同地區或國家經濟情況不同,民情不同,公眾期望各異,財政預算未必可以直接比較。從政治上來看,曾司長前倨後恭,唔嫁又嫁,制訂派錢措施時脫離民情民意的確令人憤怒及失望,市民感到不滿實在正常不過。此外,改良方案出台時不面對公眾或全體議員,明益建制派政黨及議員,讓他們領功,曾司長的偏頗做法也甚為礙眼,無怪其他政黨及不少市民不大肯收貨。
除了政治上的差錯外,有些人也質疑全民派錢的做法違背公共財政原則。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女士就指特區政府的做法是一錯再錯。
是的,全民派錢對香港而言是前所未有的財政措施,不管港英政府到特區政府都未用過類似做法,有批評及質疑並不奇怪。但不應該因為派錢是「新招」而認定把它當成甚麼洪水猛獸。從政策的角度看,全民派錢是一個簡單直接的政策工具,可以用最低的行政成本,最少的官僚浪費把盈餘直接派到市民手上,再由他們自行決定如何分配使用,再由他們決定消費、儲蓄、投資、去旅行、讓子女補習……。有的時候,這比指定把金錢用在某項政策、某項措施上更能幫助市民,特別是中、低收入階層市民,讓他們可以按本身或家庭需要動用這筆餘錢。而且,直接派錢不會讓中間人包括官僚或金融機構過水濕腳,不會滋生更龐大的官僚機構,對政府的長期開支及財政承擔沒有多大影響。事實上個別有龐大財政盈餘的地區如澳門、新加坡也用過這一招,特區政府照辦煮碗不是壞事。
另一方面,香港近兩年因經濟好景有巨額財政盈餘,庫房水浸。拿一部份退回給納稅人及市民遠比政府搞甚麼大白象工程或面子工程好,至少納稅人及市民直接受惠,不用望「大白象」止渴。更何況通脹的影響除了巨富豪門外各階層都感受到,各階層都面對物價上升的壓力。與其隨意劃一條線把少數人剔走,倒不如人人受惠,再由市民自行決定是否捐作慈善用途更好。
當然,正如不少遊行的團體指出,派錢解決不了長遠問題,解決不了高樓價、貧富懸殊、退休保障等問題。只是,不派錢同樣解決不了這些問題。甚至可以說,不管曾司長的預算案有甚麼措施都解決不了上述的問題。貧富懸殊、退休保障都涉及財富、收入再分配的問題,涉及不同階層市民利益如何平衡的問題,例如是否加稅,是否引進累進稅,是否大幅增加政府經常性開支,是否引入各種收入補貼……。每一項都是長遠承擔,都需要市民有共識才可能推動,都需要社會經濟條件許可才能成事。不要說曾司長,曾特首也沒有能力、魄力一舉解決這些難題。
更實際的是促使政府就巨額財政儲備的用途展開討論,讓社會深入研究如何善用儲備解決深層次問題,令政府不再做「守財奴」!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