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地民眾將本周五(11日)定為「憤怒日」,在當地號召反政府示威,勢要推翻皇室統治。阿拉伯國家的反政府浪潮已席捲沙地,全球一直希望這個全球最大石油出口國,能夠在穩定油價上出一分力,事實是沙地可能已成為泥菩薩,面對油價急升卻無能為力。
沙地國有石油公司(SaudiAramco)在剛過去的周末,將出口到亞洲及歐洲的「阿拉伯特級輕油」售價悄悄地提高,使亞洲入口價升至08年7月以來高位。此事看似小事一樁,但對於沙地早前承諾增產以穩定國際油價,但在另一邊廂卻提高出口價,確實令人覺得事有蹺蹊。
派錢平息民憤成時尚政策
派錢平息民憤似乎成為了各國政府間的時尚政策。沙地國王阿卜杜拉上月底回國後,立即宣佈派錢370億美元,希望可收買國民紓緩民憤。當中包括向公務員加薪15%,助他們對抗通脹,以及資助年輕新婚夫婦置業買樓等。
不過,派錢政策也需要代價。去年出版《山雨欲來》(TheGatheringSorm)的能源專家、瑞銀分析師利斯(AndrewLees)指出,此370億美元的派錢方案,相等於以每桶10.45美元,出售09年的總產量(當年沙地每天產量達970萬桶)。該國去年12月公佈的財赤預算案中,宣佈大幅增加軍費,令每桶價格85至95美元,才能平衡預算案。
如今政府要大灑金錢穩民心,利斯估計,沙地除了增產一成作為補貼之外別無他選,而SaudiAramco選擇加價,顯示出沙地或無法大幅增產。這讓大同想起維基解密上月公開美國機密外交資料,其中一份文件透露,指沙地「講大話」虛報石油庫存,將庫存數目誇大3000億桶,在危急之時,沙地根本無法透過增產,阻止油價繼續上升。
美對中東新政擬差別對待
利斯在報告中亦指出,沙地油產在05年到達頂峯的1110萬桶,其後已逐漸回落,當中Haradh油田在06至10年的四年間,產量大幅減少6成。與其說是沙地控制產量以獲取最大利潤,利斯更相信沙地增產能力有限,亦即沙地已到達石油峯值(OilPeak)階段。
美國顯然對沙地能否如以往般影響油價持懷疑態度,在美國的新中東政策中,華府打算差別對待不同的中東國家,有報道指,美國正呼籲巴林及摩洛哥的示威者,與當權者談判而非推翻他們,美國最新政策是以穩定區內政局為大前提,希望能阻止油價繼續飆升,避免對經濟造成太大衝擊,至於中東地區的民主進程,則成了後話。
李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