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那話兒 - 陶傑

也說那話兒 - 陶傑

奧斯卡的「王者無言」成為全球話題之作:天生語言障礙的英王佐治六世,請了一位語言治療師矯正障礙,側寫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的英國,人心凝聚,國氣蒸騰,正在為正邪之戰而熱身。
佐治六世的結巴失語,怎樣治療,是戲劇第一線;頌揚英國人決戰邪惡軸心的意志,是第二條線。其中還有第三條線,這齣英國戲,也是向中國的憤青和愛國文人「炫耀實力」的─你不是口口聲聲說要建立什麼中華「話語權」嗎?告訴你:話語權還是牢牢掌控在英美的手上,即使一個平凡的英王,說話再結結巴巴,也比第三世界加起來的喧嘩強大,麻鷹飛得再低,比起地上的小雞,老子還是麻鷹。
這點名堂,可憐中國人還看不出來,還是臣服於白人文化話語權的奧斯卡頒獎禮。香港的發行商差點把戲譯為「皇上那話兒」,下流得幼稚,更叫人笑得樂透。
蘋果娛樂版的一些愛國影評,也維園阿伯上腦,說「王者無言」,不,那話兒這齣戲,沒什麼了不起,只是英國人在懷緬帝國餘暉,看上去,感覺還是沒有「讓子彈飛」好。
首先,懷緬帝國沒落餘暉,如果是病態,中國的影視市場比英國人的病情嚴重得多,什麼雍正皇朝、康熙大帝、漢武秦皇,拍來拍去,顯見對皇帝的單戀,做奴隸做定了的,英式的民主人權,他十輩子也沾不上邊。
「王者無言」的人物,性格端莊,談吐有幽默,不似中國電影之流氓和賤農當道。一國的電影工業,是該民族心靈之寫照,看了「王者無言」,感覺不暢快,也難怪的,吃慣了旺角街頭的魚蛋豬雜,叫你上文華酒店,你也混身不自在。
香港版的「那話兒」,口口聲聲登基做「皇帝」,把國王譯為「國皇」,字幕翻譯大亂。King是「王」,Emperor才是「皇」。英國從來沒有過皇帝,只有國王。香港的英皇書院、皇仁中學,是前清的文人不諳英國憲政,把自己的同治光緒的銜稱投射到英國人身上。即使她的帝國涵蓋遠東,她叫英女王,不是英女皇。
電影字幕半瓶開水半瓶醋,今日香港,是這個樣子,英國殖民了一百五十多年,到底是皇帝、國皇,還是國王,香港的「知識份子」今天還沒弄通。佐治六世說話不清,像嘴巴裏含着那話兒?還是有的人的大腦,啥也沒有,哈哈,有一根乾雞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