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時代雜誌選全年封面人物,最後由facebook(fb)創辦人MarkZuckerberg跑出,另一大熱則是維基解密的創辦人阿桑奇,這說明了甚麼?翻看過去10年的《時代雜誌》封面,都是以政治人物主導,今年首選次選皆來自沒有實質權力的兩名網站創辦人,證明科網的潮流再次來了。
除了科網公司繼續迅速增長,不少企業亦增設更多資訊科技投資,既可協助處理資訊以應付內部需要,亦可擴充為客戶提供網上資訊;然而,資訊數量不可同日而語,根據資訊科技研究及顧問公司Gartner,數據流量正在急劇增長,5年增長800%,而當中八成為非結構性數據。
科技總監關注雲端運算
過去只處理文字,尚可由公司內部伺服器處理,但到今時今日,最大流量的資訊來自圖片、影片等所謂「非結構性數據」的資訊,加上員工的流動性大了,出國工幹的機會大增,需要直接在「雲上」取得資料工作,內部伺服器未必能滿足需要,成本也可能更高,難怪企業的科技總監要另謀出路。
Gartner的調查顯示,企業的科技總監(CIO)今年關注事項,先後次序為雲端運算、虛擬化及流動技術,該公司副總裁MatthewBoon指出,數據流量增可見虛擬化儲存器、重複數據刪除技術及優先次序分流處理的逼切需要。企業需因公司的基建去決定那種雲端最為適合:私有雲(訂做後私人使用)或公共雲(租用微軟等),還是「混合」方案。
回想講述fb成立的電影《社交網絡》,主角MarkZuckerberg任何時間都只是一機走天涯,已可在任何地方工作,背後當然跟那舊「雲」有關。
隨着蘋果教父喬布斯復出推iPad2,流動技術的需求必定上升,透過一部Notebook或平板電腦(彷彿Netbook熱潮已過)穿梭各地工作的人必定增加,企業雲端潮似乎還在起步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