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人物--作家感慨:中國最大的問題是缺少相信

八方人物--作家感慨:中國最大的問題是缺少相信

中國經濟飛躍發展像開得太快的車子,叫47歲小說作家畢飛宇暈車浪。很多東西他還未看清楚,已經消失眼前。
畢飛宇1964年在江蘇北部鄉村出生,1987年開始在南京居住,現在仍然住南京,「你要是一年不到街上走,到你出去一看,馬上就變了」。社會在變,人的生活也在變,他曾任教師及記者,10歲前沒見過電燈泡,10年前開始使用電腦,現在住公寓房,還養了一頭金毛尋回犬,一頭泰迪小狗,很中產的生活。「我有一個大兒子,兩頭狗是二兒子及三兒子」。問他單位有多大,他說:「甚麼時候跟香港人說,香港人都會覺得我們的房子很大很大,因為香港房子太小太貴了。」

贏50個獎 才能買香港樓

寫小說的中國新中產會不會來港買樓?畢飛宇輕輕把話題轉過去:「太貴,沒那麼多錢,如果要到香港買樓,要贏50次ManAsianLiteraryPrize。」他曾獲魯迅文學獎的小說《玉米》,英文繙譯版《ThreeSisters》最近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一旦勝出可獲獎金30,000美元,他說:「若果我贏了,得到近24萬港元獎金,我的太太會很高興,會跟我來港消費。」
畢飛宇說1994年寫電影劇本《搖啊搖,搖到外婆橋》的時候還是很窮,「那年我才30歲,沒去過上海就寫了一個上海故事,很大膽,現在看來很可笑。但小說應該寫得不錯,可是電影拍得不好,失去了小說語言」。把小說拍成電影的導演就是張藝謀。「你跟他說了嗎?」記者問。「說了。」「他很不以為然?」「對。」小說文字跟電影語言不同,他認為現時的中國小說不及電影、音樂及藝術在國際上受歡迎,是因為小說被繙譯成外文,往往需要很長時間。
以往未見過的可以當見過的去寫,現在把身邊見過的事物寫出來,卻可能追不上迅速變化。貧窮與富裕的生活,一樣不容易掌握,「中國作家現在要面對最大的問題,是寫出人對世界變化的認識。改革開放30年,是變化最大的30年,我從出生到長大的40多年,像經歷600多年了」。寫作人身處這樣一個時代,確實很幸運,也是很不幸運:「幸運是你可以碰到很多有趣的東西,不幸運是你來不及思考,還沒有看清楚,它就過去了。」

社會變化太快 有災難感

社會變化太快,景象太新太陌生,令他有種災難感覺,心裏不踏實。說到人就更複雜,「人與人之間沒有相信,人與物之間也沒有相信,買東西,我會想這個東西有沒有毒,買LV,它是真的還是假的?」他說文革令中國人變得不相信。改革開放發展太快,也沒有確定的東西讓人相信:「一個民族缺少了相信是有問題的。現在中國最大的問題是缺少相信。」
記者 冼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