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豉汁蒸帶子、辣酒煮東風螺都是招牌海鮮菜,但美食有毒,狂吃等於把大量重金屬送進肚子。城市大學發現,本港貝殼類海產受重金屬污染,帶子的「鎘」含量最高,比法定上限超出13倍;東風螺也超標9倍。學者指出,貝殼類海鮮淺嘗無妨,但每周勿吃多過10隻,孕婦切記盡量少吃。
城大生化及化學系從荃灣楊屋道街市購買八款貝殼類海鮮,去殼後檢驗鎘及鉻含量。負責研究的副教授張潤興指出,全部樣本均含鎘及鉻,帶子及東風螺的鎘含量最多,分別為28.6ppm及21.3ppm,其次為日月貝,含13.9ppm。蛙螺、螄蚶及青口等樣本的鎘含量為0.4至4.3ppm。
「呢個水平好嚴重」
本港海產鎘含量上限為2ppm,但張潤興強調食安中心多數連殼檢驗,不能與是次調查結果直接比較。不過帶子、東風螺及日月貝超標太嚴重,相信連殼檢驗也必定超出法定上限。帶子和日月貝均在海邊沙泥中生長,東風螺長於軟泥,同樣最易接觸陸上污染物。
張潤興即場量度帶子重量,一個連殼樣本重53.6克,淨帶子肉重22.5克。以鎘含量28.6ppm計算,此樣本的帶子肉含0.6毫克鎘,「假設殼肉比例一半半,鎘含量都14ppm,都係2ppm嘅7倍,呢個水平好嚴重。」
聯合國世界糧農組織規定,每公斤體重每周攝取鎘上限為7毫克,即體重70公斤的成年人一周不可攝取逾490毫克鎘。張潤興指出,以帶子、東風螺及日月貝的鎘含量及重量計算,每周吃逾10隻此類貝殼海產,即告超出安全標準,「最緊要均衡飲食。如果一個星期一家人食一餐,每人分到三幾隻貝殼類海鮮,問題唔大。千祈唔好日日食、當飯食。」
重金屬大多積聚於貝殼類海鮮的內臟,尤其肝臟,張潤興呼籲市民進食時切走內臟,「平時啲人洗完就咁拎去蒸,最好切走啲內臟先,帶子裙邊就唔算內臟。」
「積聚少少出問題」
人類攝取鎘之後,部份經腎臟排走,部份永久殘留體內。張潤興警告,攝取過量鎘或削弱抵抗力、貧弱、減少鈣質吸收,嚴重或導致腎結石,「身體需要某啲重金屬,但完全唔需要鎘,積聚少少就會出問題。」胎兒、幼童及長者對鎘尤其敏感,孕婦更可能誕下畸胎或流產。
街市海鮮檔一般不會標明海產來源地,張潤興指出,就算眾所周知南中國水質污染嚴重,市民根本沒有選擇權,惟有靠食安中心多加抽查,「如果今日話本地蠔有事,聽日啲海鮮檔就掛晒牌話係日本蠔。你每次問佢係乜來源地,可能每次都唔同答案。有啲檔主直頭唔知,因為啲貨係供應商畀,好難監管。」
八種海產貝殼鎘含量
貝殼類海產:帶子 鎘含量:28.6ppm
貝殼類海產:東風螺 鎘含量:21.3ppm
貝殼類海產:日月貝 鎘含量:13.9ppm
貝殼類海產:蛙螺 鎘含量:4.3ppm
貝殼類海產:螄蚶 鎘含量:3.3ppm
貝殼類海產:青口 鎘含量:0.6ppm
貝殼類海產:沙蜆 鎘含量:0.5ppm
貝殼類海產:波紋橫簾蛤 鎘含量:0.4ppm
資料來源:城市大學生物及化學系
市民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