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胃癌病發初期並無明顯症狀,令人防不勝防。腸胃科權威、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率領研究團隊,在過去16年致力揭開胃癌的病變機制,發現多種基因的突變或失效能有效確診早期胃癌病人,助患者及早接受治療。中大將進行大規模的研究,務求在三年後找出診斷準確度最高的基因檢測組合。 記者:王智君
胃癌在癌症殺手中排行第四,全港每年約有1,000個胃癌新症,平均每10萬人便有15.2人患有胃癌。
沈祖堯表示,胃癌並非一朝一夕之事,正常胃細胞惡化至癌細胞需時數十年,故病人多於55歲以後發病,吸煙及經常進食醃製食物人士尤其高危;患者一般出現消瘦、嘔吐及胃脹等症狀,「但冇一樣嘢確實知道係胃癌」,容易令人掉以輕心。
有助及早確診
沈祖堯與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副教授于君的研究團隊,成功找出50多種在胃癌前期病變階段表現異常的基因,當中30多種基因出現突變或被激活,約20種基因喪失抑癌功能。他解釋,部份基因改變較顯著,能成為胃癌檢測指標,有助及早確診。
目前已確認5至6個具潛力的胃癌檢測基因,惟單一基因的診斷準確度只有60%至85%,故中大正與內地各大學合作,找出準確度達90%以上的基因檢測組合。
沈袓堯解釋,對早期胃癌病人而言,胃鏡檢查診斷效果未如理想,「病人胃壁表皮可能只有少少改變,醫生起碼要檢查30分鐘,再攞啲組織做活檢化驗」。基因檢測則只需為病人抽血,病人可免除照胃鏡之苦,並省卻不少檢查時間。
另外,研究發現COX-2抑制劑等藥物有效抑制癌細胞生長,但此抑制劑會增加心臟病風險,不宜長期服用。而感染幽門螺旋菌會令胃癌發病率增加兩倍,當中帶有babA2基因型的幽門螺旋菌具較強毒性,容易導致基因變異;換言之,根除幽門螺旋菌能減低患胃癌的風險。沈祖堯及于君憑上述研究成果,獲國家教育部頒發2010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自然科學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