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有光:中國的中產階級 - 周有光

周有光:中國的中產階級 - 周有光

《鳳凰周刊》2010年第33期,記者問:2000年開始,龐大的中產階級在中國崛起。西方學者怎麼看待這一現象?
澳大利亞悉尼大學教授戴維.古德曼答:中國出現了富裕消費者,但是,他們與其說是中產階級,不如說是財富新貴。他們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產階級。很多中國企業家現在主管的企業都是從黨政工作中發展出來的。權錢交易常常坦率到了讓我瞠目結舌。一位煤老闆告訴我,他不僅把自己公司的一半股份送給當地政府,而且還得準備加入共產黨,他現在考慮在縣黨委會上「買」一個領導職位。
記者:你的意思是,中國所謂的新型中產階級,很大程度只是執政黨的造物,而不是經濟自由和思想自由的成果。
古德曼:你總結得很好。中國的財富新貴不是新的中產階級,而是未來的統治階級。

在資本主義國家,全國財富的分配自然地形成上中下三個層次。上層是大資本家,人數很少。中層是各種知識勞動者(專業管理人員、科技工程師、自由職業者),人數不斷增長,構成全國人口的大多數。下層是工農體力勞動者,人數從全國大多數減少成為全國極少數。
中間階級是現代社會的創新動力。
中華民國時期,中國已經存在中產階級。請看陳明遠先生的重要著作:《文化人的經濟生活》、《知識分子與人民幣時代》等。其中詳盡地敍述了中華民國時期知識分子的薪金收入,這實際上是研究中華民國時期中產階級的經濟生活。
(一)中產階級:早期狀態。
魯迅,是甚麼階級?中產階級。陳著詳細列出他在中華民國時期的薪金收入:(1)教育部當公務員,起初津貼每月60銀元,不久定為200銀元,後來增至300銀元。(2)1926,任廈門大學教授,月薪400銀元;1927,任中山大學文學系主任,月薪500銀元。(3)1927-1931,大學院撰稿員,月薪300銀元。(4)寫作、翻譯和編輯:1932年後每月收入相當於今人民幣4萬多元。(5)從廣州到上海,北新書局版稅每月200銀元;大學院撰稿員月薪300銀元,合計每月收入500銀元,合今人民幣每月35,000元。魯迅的收入屬於高級知識分子的一般待遇,代表當時的中產階級。
(二)工資改革:否認中產階級。
1953年,上海實行工資改革,開始否認中產階級。如何改革?取消原來待遇的80%。100元改為20元;200元改為40元;300元改為60元。「薪金」改為「工資」,腦力勞動歸入體力勞動,取消「腦體」差別。
改革的第二天,人人眼睛朝下,見面不打招呼了!晴天霹靂,中產階級貧窮化!
共產主義不承認中產階級,把中產階級歸入資產階級。後來,掀起「反右」運動,更加深入地、全面地否認中產階級。
(三)改革開放,重新承認、不幸錯認。
改革開放,建設小康,讓一部份人先富起來。這一部份人應當是誰?應當是現代社會的創新動力,就是中產階級。可是迎新時候,掀起蓋頭,一看不是中產階級,而是新興權貴。古德曼教授旁觀者清,坦率而明確地提醒大家:錯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