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家文報道】無良僱主為逃避最低工資的刻薄手法伸展到殘疾僱員。有殘疾僱員近日遭上司施壓,警告在參與生產能力評估時,要刻意降低能力表現,藉此「壓價」,否則以解僱作威脅。關注團體批評政府設立的評估機制深化殘疾歧視,「所有唔好嘅後果,都由殘疾人士承擔」。
逼僱員評估時降技能
正言匯社社長張超雄昨出席「殘疾就業展光華」時透露,最近有家長向他投訴,指任職快餐店的殘疾兒子遭上司施壓,「叫佢做評估時表現唔好咁醒,如果做得叻得滯,將來未必請番佢」。他指這種無形的施壓近月已逐步浮現,僱主企圖避過予殘疾僱員最低工資。
「廠方講到明,如果政府唔補貼,好難再生存」。在盲人輔導會屬下工廠當車衣女工逾22年的邱苑玲憂慮,近月廠方的表態是為裁員鋪路,但強調不會參加評估機制,認為是歧視殘疾人士,「由行外人去評估我哋嘅生產能力,根本係一個笑話」。
邱苑玲是視障人士,月入不足4,000元,時薪約18元,惟恐在評估機制下,時薪進一步被降低;她說即使不參與評估,廠方也沒可能給她最低時薪28元,最終會失業,被迫申領綜援。
本港勞動市場約有3萬多名殘疾僱員。5月1日後,現職殘疾僱員可選擇進行生產能力評估,以釐定其最低工資;新入職僱員則可接受試工4星期,僱主僅需繳付最低工資28元的一半。張超雄憂慮造成法律漏洞,「僱主可能不斷請短期工,做夠四星期就唔要,但人工就平一半」。
爭取殘疾人士最低工資大聯盟發言人羅偉祥說,評估制度不設僱員上訴機制,但僱主可以不接納評估報告,因而解僱員工也不受《殘疾歧視條例》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