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智論衡:中國新能源業前景佳

德智論衡:中國新能源業前景佳

中國「十二.五」規劃提倡發展七大新興產業,包括節能環保、新一代訊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等7個範疇,以促進產業升級、創造新的經濟增長引擎。從中可窺見中國未來將朝降低硬性基礎建設,提高軟性基礎建設的方向發展,重點是醫療保健、社會福利、教育及環保。
七大產業雖受中央欽點,但各自受制於內外限制,令投資前景迥異。德盛安聯資產管理成員公司研富(RCM)最看好節能環保和新能源行業,因中央致力由「灰色經濟」走向「綠色經濟」,降低環境污染、減低碳排放、整頓高耗能及高污染產業,勢將推動相關產業發展。
有研究指,中國在2011至2020的10年間,會以開放市場、吸引內外資的方式,累計增加直接投資5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發展新興能源產業,若加上周邊產業帶動,新能源產業最終規模可達幾十萬億元。
未來10年,傳統能源如火電、水電將繼續成長,而新興能源如風電、核電、天然氣、生物質能、太陽能也將獲得發展。其中天然氣、污水及廢物處理的發展空間較佳,限制較少,技術亦較成熟。

太陽能天然氣潛力大

至於風力及太陽能發電,前景略為審慎。風電仍受上網、電網基建等問題困擾,風電設備市場競爭激烈,亦減低行業吸引力。太陽能發電方面,仍需解決成本過高問題,企業目前仍較依賴政府補貼。在這些問題未解決前,有關板塊亦較為審慎。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訊息技術行業。中國經濟在保持高速增長的同時,亦由倚重製造業走向服務業,將推動新一代訊息技術行業之發展。中國在此甚具優勢,內地每年有超過60萬訊息技術工程師大學畢業,為行業提供積極推動作用。
此外亦可留意高端裝備製造板塊,可細分為高端裝備、航空裝備、海洋工程裝備、高鐵和軌道交通裝備。中國享有世界工廠美譽,全球企業紛紛來華設廠,帶來各式高端生產技術,令中國有條件在未來5年發展相關產業。
七大產業為中國奠下經濟發展模式的藍圖,預期到2015年,有關產業佔GDP達8%,到2020年更升至約15%。藍圖背後藏投資機會,若能及早部署,可爭取理想回報。

德盛安聯資產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