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尋常木鉛筆,既硬且直;62歲的唐鏡川為保祖業「玉兔牌」鉛筆金漆招牌,面對內地製鉛筆以廉價蠶食巿場,腰骨仍挺得筆直,不肯像其他行家般,把工廠由台灣宜蘭搬到大陸,鬥爛賣平價鉛筆。面臨被淘汰的壓力,他靈機一觸,替客人度身訂做鉛筆名片,近年又將工廠變身「玉兔鉛筆學校」,開放供旅客觀光,把逐漸式微的鉛筆工業起死回生。
步入宜蘭羅東玉兔鉛筆學校,外貌保留60年代舊工廠模樣,一家大小在學校內學習做鉛筆。入鉛芯、塗膠水,工序看似簡單,遊客做起來卻倒瀉籮蟹;一家家人又各自圍圈,把製造鉛筆的原材料小木塊,鬥快一件件如砌積木般層層相叠成塔鬥跑晾曬;之後,大夥兒又興高采烈搜購心儀鉛筆自用或送禮,半天親子遊益智有趣,難怪成為台灣人觀光熱點。
父為解鄉愁取名玉兔
唐鏡川由廠長轉型校長,他說,玉兔鉛筆由盛轉衰,死而復生的故事,要從父親那一代說起。他說,父親兄弟三人從上海移居台灣,1948年成立玉兔文具工廠,專賣複印紙、萬字夾等。他說:「取名玉兔的名字,是紓解鄉愁,取其在台灣與在上海一樣,舉頭看到月亮上的玉兔。」
1964年,工廠開始生產呈六角形的黃色玉兔鉛筆,經典造型至今不變;66年生產台灣第一支原子筆,一舉打破台灣人只用墨水筆的習慣,奠定玉兔在台灣製造業地位。唐校長說,所謂原子筆,當然不是用原子做,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靠兩顆「原子彈」打勝仗,當年「原子」名詞十分時髦,甚麼也加原子,女生褲襪叫原子襪,男生穿的長褲也叫原子褲,筆廠也趕潮流賺錢去。
唐校長說,70年代是玉兔牌文具最風光的日子,德國文具巨人施德樓也找上門落定單生產原子筆,最高峯時期工廠僱用500多人,每月生產145萬支原子筆。時移世易,90年代大部份鉛筆廠遷往大陸以減低成本,台灣製造業式微,堅持留台的玉兔在包裝盒印上「MadeinTaiwan」字樣,代價是宜蘭廠房規模日漸萎縮,員工減到僅30多人。
開觀光工廠逃出生天
為了生存,唐校長動腦筋創新,首創替客人度身訂做鉛筆,如在筆身刻上名字電話地址的名片鉛筆,或滿月筆、結婚筆等,生意漸見起色,「你們台灣《蘋果日報》也來訂名片鉛筆哩。」
唐校長未有停止創新步伐,經一年規劃,08年6月25日把廠房變身玉兔鉛筆學校,將廠房開放給大眾參觀鉛筆生產過程,開創宜蘭「觀光工廠」先河,每逢假日吸引大批遊客觀光,一下子令暮氣沉沉的工廠生氣勃勃。下一步,他想吸引海外旅客,「當然希望更多香港人來這裏玩。」工廠變學校,唐校長訓話:「積極的創新,就是永遠不變的進步。」
記者 蔡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