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與動盪 - 北方可可

穩定與動盪 - 北方可可

近日,北非、中東局勢動盪,大陸媒體上有一些相關的報道和評論。在一檔電視節目中,有評論人士就發表其「高論」:利比亞動盪佐證了社會穩定的重要性。看過這樣的所謂評論,筆者不禁也想說上幾句,算是與之商榷吧。

民主人權不會從天降

「利比亞動盪佐證了社會穩定的重要性」──恕我直言,這差不多就是一個近乎白癡的觀點了。首先,在利比亞那裏,動盪或者不動盪,在筆者看來,對於利比亞民眾來說,實際上就是在「忍耐或者爆發」這兩個選項當中做出一種選擇。動盪之前,「平靜」的利比亞面對的社會現實眾所周知,即卡達菲長期的強權執政,其統治之久好比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描述的古巴總統卡斯特羅,克林頓說:我上幼稚園的時候,他是總統;我上小學的時候,他是總統;我上中學的時候,他是總統;我上大學的時候,他是總統;我工作之後,他還是總統;我結婚之後,他還是總統;我當總統了,他仍然是總統;我下台了,他仍然是總統……而這期間美國就大約換了九個總統。其實,剛剛狼狽下台的埃及總統穆巴拉克就同樣是想把總統做到死的。想想看,對於利比亞民眾來說,又有誰願意國家陷入動盪呢?然而,統治者不會自動下台──這是一個常識;當強權壓得民眾喘不過氣來的時候,他們當然會被迫選擇「動盪」了,否則民主、人權、自由,這些會從天而降嗎?
其次,關於一個社會的動盪與穩定,我們也可以觀察一下另一些可謂高度「穩定」國家的情形。比如朝鮮、緬甸……這些國家,那裏可謂風平浪靜,不曾動盪。然而,這種「平靜」它佐證了社會穩定的重要性嗎?重要在哪裏呢?對誰重要──民眾還是獨裁統治者?或者我們問,這樣的「社會穩定」它給民眾帶來的又是甚麼呢?有關這些問題,我想也不用在此浪費筆墨,因為只要我們曉得以下兩個常識就足夠了,這就是:在朝鮮,據報道老百姓大抵是吃不飽飯的,已經接班(世襲)的金正日之子金正恩前些時候還表示「要在三年內讓朝鮮人民吃上白米飯和肉湯」;而在緬甸,提到昂山素姬,人們知道她曾帶領全國民主聯盟贏過大選的勝利,但選舉結果被軍政府作廢,其後二十一年間她被軍政府斷斷續續軟禁於其寓所中長達十五年,去年底終於獲釋。
其實,我們也可以來看看台灣的相關情形。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今天的台灣相對於「兩蔣」時代,或許不那麼「社會穩定」,或者說有點所謂的動盪吧,比如抗議、遊行活動常常上演,又比如立法院裏因為政見的紛爭,立法委員們爭吵乃至扭打的場面幾乎成為某種常態。然而,對於台灣民眾來說,試問:他們願意回到「一個人說了算」的那個「穩定」時代嗎?

北方可可
大陸《博客網》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