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政府窮得只剩下5,916億元儲備──是技窮的窮。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昨日公佈任內最後一份完整覆蓋其任期的預算案;學者認為,過去四年他除重申「大市場、小政府」外,沒展示過清晰的理財哲學,年年糾纏於一次性派糖的爭論,沒利用巨額盈餘的條件,解決香港貧富懸殊、經濟轉型等問題,「幾年後睇番,香港可能錯失咗一次機會」。
記者:陳沛敏 林俊謙
特區政府明年7月1日換屆,曾俊華明年此時公佈的最後一份預算案,名義上覆蓋的只有三個月屬本屆政府任內範圍。但昨日曾俊華第四份預算案一出,市民嘲諷財爺「無能而治」、「藏富於官」之聲此起彼落。學者比較含蓄,科技大學經濟系教授雷鼎鳴形容曾俊華的理財哲學「冇乜性格」;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馬嶽索性說:「睇唔到佢有理財哲學呢樣嘢,只係小修小補。」
今年唯一創舉不退稅
港英時代,1961至1971年的財政司郭伯偉提出「有限政府」;繼任的夏鼎基巧妙地運用文字,給香港政府的經濟政策及公共財政原則定名為「積極不干預」。改朝換代,國際環境和香港社會變了又變,但直至昨日的曾俊華,歷任財爺仍不忘在預算案重申「大市場,小政府」。
回顧曾俊華至今四份預算案,卻看不出他有應對香港長遠發展的理財哲學。08年他在首份預算案提及三大理財信念:社會承擔、可持續性和務實取態;如今看來,非常空泛。那年政府坐擁逾1,100億元盈餘,當時仍被視為下任特首熱門人選之一的曾俊華,大手筆「派糖」,納稅人和商界獲退稅、減稅;綜援戶、長者出「雙糧」。但由那時開始,曾俊華已不作任何須長遠承諾的措施。
有趣的是,那時香港同樣面對通脹問題,08至09年度通脹預測高達4.5%,是11年來的新高;但當時曾俊華大幅退稅,昨日的他卻以不想刺激通脹為由不作退稅。
08年下半年爆發金融海嘯後,曾俊華於09年第二份預算案繼續以退稅、減差餉等一次性措施應付過去。去年他紓緩中產困難的板斧,依然是退稅、減差餉,協助基層又是公屋免租、綜援發雙糧等短期措施,對付樓市泡沫蜻蜓點水,解決貧窮問題空洞無力,被學者、議員批評是一份無助解決社會深層次矛盾的「等收工」預算案。
因此,最新一份預算案的「創舉」,是曾俊華任內唯一一次不退稅。除此以外,他只是繼續沿用多項一次性派糖措施。
學者指經濟停滯不前
恒生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蘇偉文批評,曾俊華不敢觸碰稅制改革等問題,每年都陷入為派多少糖討價還價的局面,很不健康。馬嶽指出,曾俊華沒有利用政府財政充裕的條件,作教育等社會投資,提高香港的競爭力和生產力。雷鼎鳴指出,曾俊華沒針對香港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法,香港過去十多年的經濟基本上是停滯,「你睇家大學畢業生,起薪點同十多年前有乜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