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通脹債券1萬賺350最快7月推出 儼如另類綜援

抗通脹債券1萬賺350
最快7月推出 儼如另類綜援

【本報訊】政府財政預算案無退稅,再次令中產階層失望。但面對通脹有如洪水猛獸逼在眉睫,政府想出發行最多100億元的通脹掛鈎零售債券(iBOND)抗衡,供港人認購,作為對中產一份聊勝於無的心意。因含有息率補貼成份,該債券實屬社會政策債券,儼如「有積蓄人士的另類綜援」。記者:劉美儀、呂雪玲

按建議,通脹掛鈎零售債券最快今年7月推出,年期為3年,每手入場費最少1萬元,每年收取的利息將參照優質債券息率(如政府債券),或最近6個月綜合消費物價指數的通脹率,以較高者為準。

補貼兩厘好過存定期

雖然債券息率未落實,但消息指,保守估計發債時,最近6個月的本港通脹率為3.5%,散戶每認購一手,未計手續費年收息350元,遠比存放銀行年收息僅15元,高逾22倍。有關債券每半年派息一次,持有香港身份證人士均可申請。
按現時3年期官債孳息率約1.4%(同年期外滙基金債券孳息率加約0.2%)計,估算政府發行100億元債券,並以最近6個月的本港通脹率為3.5%作計算,息率上政府補貼最少兩厘,即涉資約2.1億元。若同樣一萬元放於銀行,敍造一年期定存,年利率僅約0.15%,年收息只有15元。
消息預計債券約於7月正式發行,然而確實時間仍視乎工作進展,料先發行50億元,若反應好會加碼至100億元,冀做到一人一手,並會將債券於聯交所上市及買賣。
是項新品種官債,原理上雖是參照美國用作金融政策調控的「抗通脹債」(TIPS),但實際上「土產」通脹掛鈎官債,是針對聯滙機制下通脹飆升弊端的「社會政策債券」,含有息率補貼成份,是「有積蓄人士的另類綜援」。

有團體以炒白果、黃連、苦瓜諷刺預算案政策令市民「食白果」和受苦。

息率設下限不設上限

銀行界相信,有慣常作定期存款,但因零息蠶食「老本」、而亦不願冒太多風險的資產持有人,只要相信未來數年,通脹率會高於本港名義利率,便會對認購是項官債感興趣,有關債券旨在保障消費者的購買力,不能預期有很大的資本增值。
至於債券年息率的具體計算,據悉,仍待當局與兩間聯席安排行中銀香港及滙豐進一步洽商,但理論上息率只設下限,不設上限,即債券到期前,若本港掉頭出現通縮,債券年息率亦不會低於外滙基金或相類優質債券作參照的孳息率,至於息率是否百分百反映最近6個月消費物價指數,抑或打折扣,則待商討。
恒生銀行(011)總經理馮孝忠表示,通脹掛鈎零售債券是資本市場的新品種,具備社會政策債券的元素,對常規性存戶而又要規避風險的投資者,是一項德政。
滙豐銀行香港區總裁馬凱博認為,通脹掛鈎零售債券對香港市民來說,將是一項具吸引力的投資工具,有助維持其投資組合價值。

擬發行的通脹掛鈎零售債券

年期:3年
發行額:50億至100億元
息率:預先公佈的固定息率,或按最近6個月通脹率釐定,以較高者為準
派息次數:每半年一次
入場費:10,000元
申請要求:香港身份證持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