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有人做樓奴,做錢奴,日日朝九晚十一,坐於辦公室,做來做去得個桔!同樣80後,為理想,保家園,每日朝七晚五,耕田種菜,為要過自主的生活,疾呼:「我要做農夫!」
記者:曾靜茵
攝影:陳盛臣、曾靜茵
全職農夫1:動腦多於勞動
菜園村事件,不但引起社會對香港農地的關注,更喚醒一班青年人去反思現有的生活模式:要繼續讀死書為張沙紙?還是走出社會求公義?剛二十出頭的胡寶兒(Phoebe),便選擇放棄於香港藝術學院的FineArt課程,走到馬寶寶社區農場當全職農夫。記得那年16歲,她已開始參與一連串的社會運動,由WTO、皇后碼頭、利東街事件到反高鐵的斷食苦行,從中她清楚了解到自己的生活理念:「凡事也要對得住良心,希望以平日的生活來影響其他人。」
21歲,正值青春年華,個個愛打扮追名牌,但Phoebe卻愛踏着水鞋走進農地,滿身泥巴。問她耕田辛苦嗎?她說:「用腦力更多於勞力,現在過着自給自足的生活,整塊田的收成都在自己手上,每晚也要想着天氣、下種子、除蟲等等問題,好比管理一家公司。」放棄城市生活做農夫,也是不少人希望追求的生活模式,但最擔心的是:「錢夠用嗎?」Phoebe一口回答:「絕對足夠,我們吃的是來自農田的菜,錢夠不夠是在乎你如何去生活!」有人會為着購入一部iPhone而興奮,而Phoebe則會為一棵親手種植的靚菜而滿心歡喜。採訪當日,看到她仔細地洗去番茄上的泥巴,捧着三斤重的大椰菜與村民閒聊,臉上總是掛着滿足的表情,因她最愛是鄉郊人的農情味。
全職農夫2:不是工作是生活
於馬寶寶社區農場當全職農夫的,除了Phoebe,還有梁俊彥,他們二人一同耕種五斗地(約七千呎),賣得的蔬菜,扣除成本後由二人平分,賣剩的或摘多了的菜會留給自己食用。當了全職農夫半年,由開田、施肥、割菜全是一腳踢,開始時曾試過施肥太重手、菜苗發芽被蟲咬,導致失收,他說:「當農夫有如城市的補鞋匠,全是靠經驗與手藝!」
現時27歲的梁俊彥,中五畢業後當文員五年,每天營營役役,早前與朋友關注菜園村事件,發現自己對鄉村生活其實不太了解,便決定當上全職農夫,希望藉此更接近農村,轉換現有的生活模式,尋求生活的另一種可能。對「全職農夫」一詞,梁俊彥有所保留,他說:「做農夫不是工作,而是生活的一部份!」有想務農維生嗎?梁俊彥坦言難免會遇到很多問題,「由於土地限制的問題,香港的農夫根本沒有辦法擁有自己的土地,種十年後或許要搬村。但一個農夫開田的時間便要兩至三年,不過要以務農來維生絕對可以做到,因為香港對有機菜的需求正在不斷增長中。」
農場場主:物質生活=靚菜
香港的農耕行業日漸式微,或多或少是因後繼無人,農二代多搬離鄉村出外打工,追求城市的生活模式,不過區晞旻(Becky)卻是例外。25歲的Becky,在馬屎埔村長大,爺爺嫲嫲與父母也是以種田維生,剛畢業時她曾到中環過着朝九晚五的打工仔生活,不久後便放棄了城市的名與利,回到村內創辦了馬寶寶社區農場。不過作為農二代,並非一定懂得耕作。Becky笑說:「自己小時候只會下田玩耍,所有的農耕知識也不會,我也要重新上耕種班。」現時她主要負責幫助Phoebe與梁俊彥賣菜,尋找銷售地方,另外也會開辦工作坊與導賞團,帶領城市人認識農村生活。為何捨得放棄物質生活呢?Becky說:「我追求的物質就是吃靚菜!吃得好不一定是嘆鵝肝開香檳,真正吃到來自農田即摘的有機菜,才算是吃得好!做農夫有甚麼不好?嫲嫲與父母都是靠耕田養大我們,誰說做農夫搵唔到食!」
全職農夫3:為理想開農場
或許你會認為參加社運的活躍分子,才會這樣「激進」地回歸自然做農夫,其實「我的志願是農夫」的,也大有人在。28歲的JohnnyWong,現任職有機菜速遞公司HomegrownFoods的全職農夫,他本在澳洲悉尼就讀酒店管理,讀書期間曾在當地農場做兼職摘生果,從此希望可以開一個屬於自己的農場。回港後,他首先想找一份豬場的工作學養豬,也曾打電話自薦到農場求職,可惜音訊全無;最後在勞工處找到這份農場助理的工作,現時工作朝七晚五,每星期工作六天,日做八小時,中場有兩小時休息。別以為做農夫不用OT,Johnny說:「現時已將工作成為生活的一部份,很多時候晚上也會回農場打點,而且也要不斷看外國的書進修,做農夫一點也不容易!」回歸田園,會否與世隔絕?JohnnyWong的反應是:「我也會行街、睇戲、食飯、上網,其實生活與一般年輕人無異,而且收入也與文員差不多!」
半農夫:半農半X食野菜
做全職農夫的勇氣與決心要很大,未必人人可以農耕維生,所以近年流行「半農半X」來實踐自我追求的生活模式。「半農」即一半時間耕種,「半X」即另一半時間維持自己的工作,如文員、教師、廚師等等。29歲的莫皓光,人稱「野人」,皮膚黝黑,他的「半X」是任職自然脈絡的活動導師,舉辦活動到鶴藪的基地認識自然生態,包括以柴火煮食、露營及觀星等。他在基地外擁有一塊農地,規模不大,一半供給學生實習用,另一半則種菜供自己食用。早前他種過芫荽、白蘿蔔、茼蒿及番薯葉,近來天氣嚴寒,種子未發芽,他就會採摘田裏的龍葵(野菜的一種)來食用。他認為農耕是生活的一部份,不一定要當全職才可享受貼近自然的生活,「半農半X」同樣可以自給自足。每當農田的收成不足以食用時,他也會走到旁邊的農田協助,以新鮮菜蔬作回報,享受經常與土地接觸的生活模式。
90後也耕田
為香港社會問題發聲及抗議,不單止有80後的年輕人,現正就讀大學的一班90後同樣愛香港、愛土地,空餘時間已不再是上網打機、行街唱K,而是參加耕種班,親身走到農鄉認識香港的土地。如剛過去的周日,在馬寶寶社區農場舉辦的耕種班中,便可找到不少90後的年輕新一代。
阿筠(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系學生)
「我喜歡簡單的生活模式,參加耕種班除了農務外,還會學習到人與土地的關係,會更珍惜自然,並可減少對物質的追求。」
阿妮(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系學生)
「本身很喜歡新界,經facebook知道這裏有耕種班,便與朋友來參加。當中可認識更多香港的農業發展,希望自己畢業後也可以半農半X。」
阿盛(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系學生)
「參加耕種班是希望認識香港的農業與土地,而且參加是為興趣而不是為功課!課堂裏除可親身走到田園學習簡單的務農知識外,還學到更多大自然的課題,例如如何享受周邊天空及樹等,還有取之大地、用於大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