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起義,大火燒到利比亞。利比亞狂人卡達菲動用導彈和飛機空襲示威的人民,也真夠瘋。
人走上了極權的魔道,就會瘋狂。卡達菲想全國的人一起陪葬,像羅馬暴君尼祿,玩得這樣大,利比亞的局勢,短期必有突破。
突破在於軍人的態度。人民的力量再強大,也無法直接推翻極權,只能感化軍隊,由軍人來動手。如果軍人不動如山,還效忠暴君,反過來鎮壓,就要看人民敢不敢付出更大的鮮血成本,直到軍人的心理承受不住為止。
最明顯的例子,是中國的曾國藩。
一八六一年,所謂「太平天國」暴亂,清政府的八旗軍根本對付不了,鎮壓洪楊髮匪的歷史重任,落在曾國藩領導的淮軍身上。
火燒圓明園之後,這一年,咸豐皇帝駕崩。朝中無人,但曾國藩的湘軍,攻陷了長江邊的安慶。安慶是「天京」的一道屏障,安慶報捷,「太平天國」就危險。
曾國藩的好朋友胡林翼,來到安慶,在「英王府」裏找到曾國藩,帶來了左宗棠的一封信。
曾國藩拆開信,只見一副對聯:「神所依憑,將在得矣;鼎之輕重,似可問焉。」
這兩句話,說得曖昧,其實是曲筆:「鼎之輕重,似可問焉」,是在挑逗曾國藩:皇帝死了,天下大亂,國家只有你有足夠的本錢,何不領兵政變,自己來做皇帝?
曾國藩踟躕再三:自己的湘軍再強,以中國歷史經驗,打完了髮匪,功高蓋清主,就會兔死狗烹。不如先下手為強,趁這個真空,派一支軍隊北上,佔了寶座再說。
但想完之後一驚:「似可問焉」,這個「似」字,是什麼意思?是不是左宗棠看出我有政變的能力?左宗棠既有此驚覺,還有沒有告訴別人?曾國藩深思熟慮,對胡林翼說:這副聯,宜改一字:鼎之輕重,「未」可問焉。
胡林翼很失望,話又不可明說,兩個都是聰明人,胡林翼拜別了曾公,孤身引退。曾國藩看着他天涯遠去的背影,百感交集,沒想到這是最後一面,胡林翼不久就死於肺病。
如果曾國藩一念之差,大清國就提早結束五十年,輪不到什麼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