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國政治局前日會議中提到「持續」、「穩定」與預警「防止經濟出現大波動」等字眼,經濟學者認為是預示貨幣緊縮政策將不會太激進,市場同日亦傳出以動態調整的差別準備金率公式因過於複雜而夭折,但人行發言人予以否認。同時,人行自年初起,對40多家銀行收取動態式的差別準備金。
踏入1月,銀行繼續執迷不悟地「借貸」,盡情地將去年以口頭形式答允客戶的借貸貸出,結果1月份全部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1.04萬億元;2月初,市場更盛傳於個多星期已借盡2月份額度。銀行「勇貸」增中央壓通脹難度,令人行在年初至今已加息及兩度增存款準備金。
銀行勇貸 遏通脹難
人行「兩率」齊發只是牌面工夫;新華網昨報道,年初以來,央行已開始在貨幣信貸調控中運用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工具,已對40多家資本充足率較低、信貸增長過快、順周期風險隱患增大的地方金融機構實施了差別準備金要求。
差別準備金的動態調整,是在既有的差別準備金制度中,引入宏觀審慎要求並加以規範化、透明化,主要是基於社會融資總量、銀行信貸投放與社會經濟主要發展目標的偏離程度,及具體金融機構對整個偏離的影響,並考慮了金融機構的系統重要性、穩健狀況及執行國家信貸政策情況等。據了解,年初央行已向金融機構明確了實施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的相關要素和規則。
人行以「游擊」戰術示警只是權宜之計,據了解,若銀行不理目前全球經濟狀態(包括歐美經濟仍緩慢復蘇、阿拉伯國家動盪升級),仍續按自己意願行事,人行將再出撒手鐧。據彭博報道,監管機構已要求銀行在3月31日前按照新的地方貸款風險權重,重新計算資本充足率。
內銀集資壓力大增
消息指,根據新計算方法,未受現金流擔保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風險權重最高達300%。
此計算方法可能使五大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接近監管層要求的最低水準,換言之,內銀集資壓力大升。對於上述傳言,人行未有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