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出奇謀內企藉開信用狀借錢

各出奇謀
內企藉開信用狀借錢

內地企業通過境外附屬或窗口公司,獲得外幣貸款的最常見操作方式,是由熟悉境內控股機構或總公司的內地銀行,開出信用狀(L/C),境外機構再拿信用狀,經本港銀行貼現,從而獲得貸款的「內保外貸」借錢模式。
現金流充足及還款能力強勁的大型紅籌公司,或具規模的中資企業在本港的子公司,銀行亦會因應借款人資產負債表及往來關係,衡量其信貸風險而作出批核。

或經保險商擔保狀借錢

不過,境內銀行開立L/C,畢竟需要計入信貸額度內,故內地銀行亦會考慮多方面因素,才決定開立與否。然而,亦不排除由於需求激增,開立L/C終有一天也出現「爆額」情況。
銀行界人士指,部份在港借貸的內地企業客戶,其貸款甚至獲內地公司提供百分百現金抵押,或流動資產等額擔保,反映即使承受滙率風險,以外幣在港借貸的息率仍具吸引力,因不少相關內地企業,可通過外滙額度調配,滿足借貸的胃納。
個別無法取得銀行L/C的客戶,也有採取較「冷門」的方式,尋求由保險公司提供擔保狀(suretybond),即等同企業購買保險,違約風險由保險公司承擔,從而爭取銀行首肯借貸。

業界:難分辨是否空殼

內地相關企業的境外貸款,目前仍以港元及美元為主,業界指出,近期開始有人民幣借貸查詢,但企業若要以人民幣借款,並牽涉回流內地使用,必須通過跨境貿易平台以及具有相關的批文支持。
不過,一名不願具名的銀行業務主管認為,銀行雖然對空殼公司嚴拒借貸,但不少內地企業均在港設有眾多關連公司或窗口管道,直接或間接透過空殼公司,申請借貸,銀行有時亦難以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