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特區政府最敗筆的地方,是將交通津貼計劃由原有的以個人入息申報轉為家庭入息申報,兼且需要資產審查,把原來簡單的計劃變得複雜。
返工放工是很個人化的一件事,與家人無關,正是你返中環,我返大埔;一個搭港鐵,一個搭小巴;你有一份開支,我亦有一份開支,彼此各不相干,彼此的收入亦有可能有極大差距,彼此收入,亦不是必然地「撈亂來使」,特區政府莫名其妙地將交津申請方法由個人轉做家庭,恐怕是一廂情願的幼稚看法。
資產有流動資產和固定資產兩種,流動資產包括儲蓄,而固定資產通常不易變賣,亦會貶值,一支原子筆都是資產。倘若一位低收入人士沒有儲蓄,收入亦很少,不夠錢搭車,他可以塞一支原子筆入巴士錢箱當車資嗎?又或他需要變賣家庭的固定資產成為流動資產作車資嗎?收入少不夠錢搭車,豈能與家庭資產混為一談?難道特區政府的真正用意是鼓勵市民變賣資產貼錢打工?
一班思想幼稚化,行為硬膠化(統稱為僵化)的無知官員將一個原本簡單的計劃變為複雜,又將一些複雜的家庭問題想得簡單,可謂「別出心裁」、「技驚四座」。
雲尼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