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士們,
假如你因讀了上述標題感到納悶,我完全能夠理解,因為「單身」可以是「概念」,就像「有伴侶」也可以只是名義上有個「身份」,實在不能代表一個(女)人的感情狀態。所以,「有伴侶」的人也許是寂寞的,「單身者」反而很快樂。而這種「弔詭」通常更適用在男人身上:「單身寡佬」象徵自由自在無拘無束,若加上馬克馬克,他便是「鑽石王老五」。
女士們卻甚少能享受同樣的社會目光——雖然時至今日,「現代女性」已經成了一種通行證:男性不會被冠上「現代」的光環,是他們的權利和義務在過去千百年來,並沒有經歷太大改變。努力賺錢,博取功名,成家立業,享受人生,全是理所當然的人生目標。東方女性卻要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間從「一家之煮」進化成「一家之主」,發展的步伐基本是由普及教育所推動,但個人能力得到認同,不代表「她」的自主性,又名主體性,也能同步被建立起來。
最近,我在某大學以「家給我vs嫁給我」作為通識課程的題目,第一堂第一個掉給年青人的問題就是:「以前有種女性的行業叫『媽姐』,大家知道那是什麼嗎?」同學們的答案全都指向一點:「她們都『梳起唔嫁』。」我再問:「是什麼令她們『梳起唔嫁』?理論上那個時代的女性都不是『現代女性』,為何她們反而相信獨力可以更生,而不像今日的『現代女性』(包括大學生),會被男朋友(大學生)引述:『我女友話「你買唔到樓我唔嫁你」』?」
媽姐不是「現代女性」,是因為生於一個不能由女性建構自己價值的年代,於是,她們不可能像今日的女性,憑有着豐富學識和更多自由,超越傳統規範及道德束縛。諷刺的是,不像「現代女性」般「隨心所欲」的媽姐,卻沒有把「單身」看成是作為女性的無期徒刑:她們由「義結金蘭」到合資購買「姑婆屋」的生活與生存方式,未嘗不是有着「無須寄望男性帶來幸福而活出自己有意義的人生」的先驅味道。
女人以另類的方式建立「歸宿」不是不可以,但就社會目光看來,那就只是一個「窩」,而並非一個「家」——沒有「嫁」的過程,就應了西諺所云:AHouseIsNotAHome。但是真要有一個理想的家,「現代女性」們所面對的,便不只是「有」與「無」的選擇,卻是由「現實」與「理想」的落差造成的心理與情緒問題。也許是情人節效應的緣故,這幾天在網上轟傳的一則電郵,大可反映「現代女性」的「獨立能力」——經濟——如何變成了感情難以獨立的制約,且看《陶子(台灣藝人陶晶瑩)送給女人的話》一文的其中一段:
第一條:努力賺錢,自己花
台幣越來越薄,男人越來越不可靠,如果自己有錢,一切都可以好過點。
我最近勤於逛新屋、看豪宅,希望有一天能在自己的浴缸裡看山,廚房裡有菲傭燉著雞湯,透明玻璃餐桌上有一盆草莓和一壺expresso,洗完澡後穿上TsumoriChisato的睡袍,看看報紙雜誌,再換上MiuMiu套裝前進麗晶挑挑新貨。
或者是,到畫廊搜搜常玉的畫,再以十倍價差來脫手,找幾個朋友寫寫歌、談談音樂,在我臥房的露台下當然,除了賺錢自己享受外,妖精們切記一件重要的事項:「別讓男人花你的錢。」
文字中是一幅一幅「享受人生」的畫面——若用傳統觀點來看,畫面中的「女人」一定是個闊少奶奶。可最後一句:「別讓男人花你的錢」又告訴我們,「她」是個「單身女人」。所以,陶子給「智障麻瓜」們的忠掬是,「戀愛的滋潤是青春不老的強力春藥」,除了「別人的老公不行」,更要「多愛自己一點」。
但是,「女人」真只能在若非「男人的慾望投射物」,就是「將幻想投射在自己身上的『慾望投射物』」中二選一嗎?換句話說,「現代女性」在自身價值上比傳統女性所佔的優勢,就不過是錢包多了可給自己消費(遣)自己(如吃喝玩樂)的鈔票和信用卡?
「單身」作為現代女性的惡夢,是它讓「女人」猶如置身「不能不靠自己努力」的孤獨裏。有趣的是,像陶子文章中鼓吹女人要「愛自己多一些」的方式,卻經常是讓女人更加孤獨的「咒語」──「有條件地付出」,難道不正是令(女)人變得苦澀、斤斤計較,以至勢利,和心態很難保持開放地跟人相處的原因嗎?
現代女性該有足夠智慧明白,「單身」不一定不快樂,但叫人退避三舍的性格才令人真的孤獨。
你的,
林奕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