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名牌第三代掌門人梁馨蘭:將紅A舊情懷浮上面

周日名牌
第三代掌門人梁馨蘭:將紅A舊情懷浮上面

六、七十年代,一個紅A水桶,是成年人的好幫手;一個紅A書篋,是小朋友的上學玩伴。生產紅A品牌的星光實業,由梁知行創辦至今已逾60載,今天第三代掌門人梁馨蘭準備接手,要為香港人的集體回憶添多點聲音,不但存在大家的懷念中,更「要浮上面,延續落去。」
記者:黃碧珊 攝影:程志遠

「跌唔爛、踏唔扁,可以當凳仔坐,落雨都唔怕入水。」相信不少「80前」都應該聽過這句紅A書篋廣告句語。星光實業業務拓展總監梁馨蘭說:「前面嗰三句係家姐親身試過,後面嗰句『落雨唔入水』,我諗真係有人試過先至寫。」

與姊成御用測試員

紅A可說伴着梁馨蘭成長,「凡有新產品,會喺屋企出現先,將紅A個showroom搬返屋企,基本上一般家品全部都係。」兒時她跟姊姊是紅A產品的「御用測試員」,「試過將筲箕做軚盤,扮的士司機玩。」
產品當玩具,公司則是遊樂場,「阿媽為咗要睇住我,放學後要喺公司做功課。」至於梁馨蘭第一份工亦理所當然是家族生意,「阿媽唔鍾意我暑假瞓到黃朝白晏,問我想唔想賺零用錢,喺公司做暑期工,所以我喺呢度留低好多腳毛。」
雖然一心想看看外面的世界,但大學畢業正值沙士,找工不易,梁馨蘭在星光工作一年,但「細個時任性,介意人哋用框架睇我」,所以之後轉職公關及展覽項目經理,「任何事都要自己落手落腳,做展覽要周圍走,喺德國一陣又要飛北京,試過四日無瞓,睇到好多人嘅嘴臉。」終於一天,鳥倦知還,「有一日,阿媽打嚟問,『最近又去邊度?不如返嚟睇吓?』衡量過乜嘢時候喺乜崗位,咁就返咗嚟。」
梁氏家族一向低調,梁馨蘭一些朋友都不知她是「紅A後人」,直至初中時,家中辦白事,在報章刊登訃聞,老師才知道她的「身份」。對於同輩朋友,「到家都唔會刻意講,問到做緊乜嘢,都係一句『幫屋企手』,即使係好熟嘅朋友,可能識咗十幾二十年先知,好少掛喺口邊。」

書篋的廣告句語,部份是由梁馨蘭家姐親身試驗。

母電召返家族生意

身份要保持低調,品牌卻要響噹噹,去年梁馨蘭設計購物網站,大賣巴士廣告,又找代言人,「嘗試做多啲noise,createmoreattentiononthebrand」。
紅A產品滿載香港人的集體回憶,「制水時,個brand比較wellknown,當時無乜其他塑膠廠,個個都嚟搶水桶,搶到無晒,要全部停工concentrate造水桶。」逾60年歷史的品牌,在時代洪流衝擊下,雖未有褪色,但名字卻藏在舊情懷內。梁馨蘭由少不更事,到今天負責家族生意的業務拓展,她已定下目標,「希望將品牌迎合nextgeneration,唔好只係一個懷念,要浮上面,延續落去。」

紅A大事表

1949年 成立星光刷廠
1952年 推出紅A品牌
1957年 成立星光實業
60年代 香港制水,推出6加侖水桶
60年代 生產仿水晶產品、圓凳等
70年代 推出垃圾桶、鏟、紙籮清潔系列,及書篋
80年代 增加工業及醫療用品
90年代 香港爆發禽流感,政府購買3萬個雞籠
2010年 成立紅A購物網

爺爺心思縝密有諗頭

「紅A」這個名字的由來,梁馨蘭起初也不曉得,但經向父母查詢後,終得知答案,「當時牙刷牌子叫ACE,保留ACE嘅『A』字。A字排最頭,表示最好,加上紅色好意頭。」原來,紅A是源自刷子,話說梁馨蘭祖父梁知行在上海開刷子廠,「40年代尾,爺爺搬咗嚟香港,繼續刷廠生意。」由於50年代,生活水平不高,一般家庭負擔不起貴價玻璃產品,價錢便宜的塑膠家庭用品深受普羅大眾歡迎,於是一直製造塑膠刷的星光實業,便開拓塑膠用品市場。

圖冊記錄紅A昔日剪報(右圖)及參加工展會照片(圖)。

圖冊記載60年大事

梁馨蘭對祖父敬仰之情,訪問期間溢於言表,「爺爺好勁」彷彿成為她的口頭禪。在談及塑膠燈具時,她說:「佩服阿爺嗰時嘅諗法,從圖、設計,到成個finishedproduct全部自己造仲有技術。」
翻開放於星光實業會議室的多本巨大記錄冊,每一本都編輯整齊,從50年代開始,按年份將各地廣告及剪報,包括越南、泰國、美加等海外地區報章,有系統地分類,每張均寫上刊登日期及報章名稱,「我唔知邊個整理,但(祖父)有心先會叫人咁做。」
作為本地品牌,紅A從50年代開始參加工展會,有關照片亦分類存放在相簿,「每年攤位嘅設計都唔同,見過有兩層、有水池、有boothlayout,從無到有嘅相,唔知佢(祖父)諗緊乜嘢。如果家咁整,唔知要幾多錢。」不過,由於近年工展會性質改變,紅A並未參與。

最希望擁有書篋

紅A經典產品繁多,由細玩紅A玩到大的梁馨蘭說,現在最希望擁有書篋,「書篋係因為十個行入嚟呢間房嘅,十個都會問你有冇(出售),但我好慚愧話我真係冇。讀書時唔興用,所以冇用過,想keepascollection。」
經典書篋,現時有3個放在星光實業的會議室,珍而重之鎖於櫃內。除了書篋,她還想擁有折射閃亮的水晶杯、托盤、杯碟等。
有人喜歡趕潮流,有人卻喜愛儲舊物。紅A在不同年代均有經典產品,如水桶、漏斗形圓凳等。梁馨蘭回歸後,開設了紅A購物網站,並在網站內設「懷舊特區」出售舊產品,「係『友情客串』,喺呢幢大廈(廠房)執嘢時搵到。」

懷舊產品饗知音

由於大部份模具與機器不能配合,所以未能再生產,賣一件少一件。雖然是名副其實的「限量產品」,但梁馨蘭並沒有特別將價錢標高,大部份只售數十元。
此外,梁馨蘭計劃來一招「舊瓶新酒」,用舊模及機器生產限量版產品,頭炮仿水晶燈,限售100盞,雖未定價,但相信一般人可以接受,「曾經喺中環見過仿水晶燈標價3000蚊,但我做嘅目的唔係賺大錢,100盞可以賺到幾多?」

太子女講求快靚正

讀書時期梁馨蘭在母親零用錢「引誘」下,到星光做暑期工,看着這段歷史的員工蕭榮光說,「之前唔知佢係邊個,只係見有個細路女喺度做,後來先知佢原來係太子女。」
蕭榮光現是星光營業部助理經理,與「太子女」亦師亦友,梁馨蘭笑說「佢嗰陣有『恰』我。」至於怎樣被恰?他倆沒有詳談,但蕭榮光卻突然問:「你(記者)要唔要佢細個時喺工廠啲核突相吖?」

老臣子:兩代都平易近人

現時蕭榮光與「太子女」合作無間,負責接洽生意及處理客戶來電,梁馨蘭笑說,「若街客打嚟嘅電話,要畀蕭生處理,已經好大件事。」曾與梁家第二及第三代共事,蕭榮光說:「兩代都平易近人,經營方式一樣,但手法唔同。」梁馨蘭說,「大家經驗唔同,我會搵個共同點,『快、靚、正』解決。」
不過,「太子女」的身份有時亦會造成工作上的阻礙,「我唔會用自己身份,同人講我係邊個,你要聽我講。不過,試過問意見時,同事個口話『好好好』,但其實明明唔好,都唔講出嚟。大家係同一陣線,要有團隊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