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裔明星奧馬沙里夫的國際成名作,誰都知道,是大衞連導演的「沙漠梟雄」。
電影稱得上偉大的絕少,當「經典」一詞濫印得像貶值的鈔票,「沙漠梟雄」不可稱為「經典」,而是神話。
這是一齣很奇異的作品:故事背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中東。土耳其奧圖曼帝國衰亡前夕,還在統治着沙地阿拉伯。阿拉伯人反抗土耳其,英國作家勞倫斯,單人匹駝,跑到阿拉伯,協助阿拉伯人爭取自由。
勞倫斯到了阿拉伯,教阿拉伯人游擊戰術,就像戈登將軍去了中國,教清朝的官兵剿滅洪楊髮匪。這種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大志,當然,以今天西方左派充滿嫉恨的眼光,是「帝國主義」行為。
如果性好鋤強扶弱和自由的勞倫斯是帝國主義者,那麼在倫敦義救孫中山逃脫清政府魔掌的英國醫生康德黎何嘗不是?在日本鼓勵孫中山推翻滿清的宮崎滔天又是什麼?如果這些人都是一類,那麼從莫斯科潛來中國搗亂、教王明奪權的蘇聯「顧問」米夫之類,又是什麼?
干預別國內政,或者去弱小國家協助自強,是很有型的行為,以今日頭腦簡單的小眼睛看,「沙漠梟雄」不是一齣中國觀眾能看得懂的盲點電影。香港人只看出了一句歇後語,叫「又塵又無水。」
看不懂不要緊,大衞連的幾齣代表作,像「桂河橋」和「印度之路」都很深奧。世界上第一次看「沙漠梟雄」的觀眾,尤其是年輕人,沒幾個是看懂的。大衞連很聰明,他讓觀眾先留下如魔似魅的影像─男主角彼得奧圖的藍寶石眼睛、藍天烈日的大漠光影、月色蠱祟的黃沙,還有最著名的張力剪接:勞倫斯捻熄一根點燃的火柴,光芒滅處,是沙漠黎明的日出。
奧馬沙里夫騎着駱駝,在海市蜃樓的浮光裏徐徐走出來。「沙漠梟雄」的影像色彩令人終生難忘。
大衞連是「帝國主義的代言人」?縱使是,又怎樣呢?看電影,是經濟的消費行為,與政治無關。至緊要好看就好。
帝國主義的代言作品,有「沙漠梟雄」的寶典在前,其他的大國想崛起,打造什麼「軟實力」,拍出來的,只有子彈亂飛的幾個小農流氓罵髒話鬥猥瑣這種層次,也真叫人氣餒的。不過,無從比較,不知道,也很幸福。當叫化子吃過九龍旺角茶餐廳的牛排,有錢付帳了,沙塵,又有水了,就覺得是天品,因為他沒嚐過神戶牛柳。姜文說白了:像莫薩的音樂,「他離這裏很遠」。唷,您看,不就扯淡得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