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李來信指本港學校教科書多、教材多、功課多,係教育死結。其實教育界亦要為市場而競爭。市場也者,即學生數量,冇學生就冇教育局津貼,要殺校,教師失業。教師界工會無論係教協或教聯,都反對殺校。市場萎縮,學生數量縮減之時,就要求各校一齊縮班;受歡迎學校自願收少啲,等一啲在殺校邊緣嘅學校可以收番夠數,維持學校營運。前天文台長林超英為母校英皇縮班而感到不平,堅決反對,政府就勸佢為社會大局着想,潛台詞就係:「林先生,你都要顧吓一啲教師嘅飯碗!」
點解一啲學校受歡迎,一啲不受歡迎呢?原因多到數唔晒,不過憑左丁山多年觀察所得到嘅經驗,功課少、教科書少嘅學校,一定俾大部份家長批評。影響所及,有邊間名校唔催谷學生讀書呀,越係催谷,家長越喜歡,不惜每科都請補習教師。呢日睇now時事全方位,一位觀眾打電話批評直資學校唔多教書,家長要每個月花費七至八千元為兒子請補習老師。嘩,用咁多錢嚟補習,抵唔抵呀,一學年就用七萬八萬咯噃,相形之下,全年買齊教科書都不過係三千元左右。既然直資學校咁冇生產力,點解唔叫兒子退學,去讀第二間呢?此乃香港家長嘅心結,係唔係香港教育嘅死結呢?見仁見智。外國人一啲都唔覺得係。據聞一個官府率領嘅學界代表團去年前往英國考察電子教學、電子教科書等等,不要以為英國好先進,原來英國教育界高度讚揚香港教育成績好好,學生好掂,而電子教科書在英國到目前為止,對教書仍然冇貢獻,發展停滯不前,英國模式唔值得香港學習,英國教改反而回歸舊習,用番一啲幾十年前嘅教學方式。
舊方式講勤力、講個人責任、講紀律,就係英國教育改革要求學生做得到嘅。我地有大學碩士生,搵工搵唔到,攞綜援,對李慧玲講到係社會的錯,自己冇錯,聽到令人搖頭。廣告界名人曾錦強在am730專欄(二月十七日)講到佢與該名碩士生是大學校友(中大),亦係統計系校友,指出學歷不是資產,畢業後入到職場就要從零開始,參加另一次比賽。曾錦強講嘅係顯淺道理,可惜一啲八十後就係唔識!呢樣更係香港的教育死結。